• 29阅读
  • 0回复

自力更生 兴修水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5-15
第2版()
专栏:

自力更生 兴修水利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安徽省天长县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现在,在为害多年的高邮湖边上,已经筑起一道长达三十五公里的防洪大堤,使二十多万亩圩田不再受灾;在经常干旱的丘陵岗区,兴建了三百多个中小型水库,并且改造和新修了两万多处塘坝,解决了一向水源奇缺的困难;对于横贯境内时常泛滥成灾的五条河流,加深拓宽,裁弯取直,改成排泄畅通的人工新河,解除了沿河两岸几十万亩农田长期以来的洪涝灾害;同时,还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兴建一批机电灌溉站,开挖排灌沟渠,提高了抗旱排涝的能力。目前,全县灌溉面积已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二十五万亩增加到六十五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六以上,连年获得农业的好收成。
一九五一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了天长县广大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他们发扬自力更生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地兴修水利,改变生产条件,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也受到了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天长县广大革命群众狠批了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焕发出冲天干劲,决心彻底改变多灾低产的面貌。
最近几年来,在县革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各社队把除害兴利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从圩区平原到岗区丘陵,从高邮湖畔到白塔河两岸,每年都有几万人投入兴修水利的斗争。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风里雨里指挥,泥里水里战斗;广大群众不怕天寒地冻,手不离锹,肩不离筐,挖土建库,修渠建坝,因地制宜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几年中,全县完成五千多万土石方的工程量,超过文化大革命前十几年所完成土石方任务的总和。全县有效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过去几年没有建成的六个水库,现在全部续建成功,已能灌溉十一万多亩农田。这个县北部有一条铜龙河,河道狭窄弯曲,历年为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沿河两岸几个公社的群众大干两个冬春,把旧铜龙河开挖成一条新铜龙河,不仅遇涝能排,而且遇旱能引高邮湖水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天长县的干部和群众在兴修水利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开始大搞水利建设时,有些人曾有两眼向上的依赖思想。县革委会及时总结和推广了团结公社自力更生办水利的经验,对全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团结公社处在十年九旱的丘陵岗区,有时吃水都困难。文化大革命前,有些干部和群众存在依赖思想,连做一个小塘坝都向国家要钱要粮要材料,结果越依赖志气越短,家底越薄,落后面貌长期不能改变。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批判了这种依赖思想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挖了一条“大寨河”,把水引上高岗,又建了电灌站,有一万多亩土地得到灌溉。红光公社原是一个干旱的地方,过去人们两眼望着山坡岗岭上的雨水顺着沟白白流走而觉得毫无办法,后来他们学习了团结公社自力更生兴修水利的经验,苦干加巧干,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在沟里打坝蓄水,几年内就修起总容量一千五百多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十九座,灌溉农田两万多亩。现在,全社十四个大队,队队都有小水库,基本上解决了缺水的问题。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