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全心全意为人民——记在甘肃省甘南草原落户的北京地坛结核病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5-25
第4版()
专栏: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全心全意为人民
——记在甘肃省甘南草原落户的北京地坛结核病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北京地坛结核病医院的四十五名医务工作者,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去年一月三十日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高山草原上安家落户。一年多来,他们顶风冒雪,翻山越岭,跑遍了周围的农村、牧场,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牧)的再教育,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防病、治病,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牧)的热烈欢迎。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他们是“毛主席身边来的好曼巴(医生)”,“贫下中牧的贴心人”。
身离毛主席远了,心离毛主席近了
这个医院的四十五名医务工作者安家落户的地方,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完尕滩。这里以及周围的广大藏族农牧民,听说北京的曼巴从毛主席的身边来到高山草原安家落户了,有的拉着架子车,有的骑着牦牛,翻山越岭,前来探望。他们把北京曼巴让到暖烘烘的房子里,煮奶、泡茶,嘘寒问暖。广大贫下中农(牧)的热情接待,鼓舞了四十五名医务工作者在甘南草原落实毛主席光辉指示的信心和决心。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一教导,来到这里的第三天,就组成访问团,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牧)的再教育。
他们翻过了四五座海拔三千多米的大山,来到了崖玉大队的上角岔和格日仓两个生产队,挨门挨户地访问贫下中农(牧)。旧社会的上角岔和格日仓,在牧主和封建头人的残酷压榨下,每一户贫下中农
(牧)都有一部血泪史。从小就给封建头人当奴隶的崖玉大队革委会主任英太,向访问团诉说了自己的苦难家史。有一次,英太因为反抗封建牧主的压迫、剥削,惨遭毒打,在阶级兄弟的帮助下,好不容易逃出了虎狼窝。谁知到家一看,全家人都患了天花。一家老少,饥无粮、寒无衣、病无药,短短十几天,父亲、弟弟、妹妹相继死亡。他抚摸着自己身上的条条伤痕,块块伤疤,愤怒地说:“旧社会哪有咱穷人的活路!一家人活了我一个,还落了个一身伤疤一脸麻。这就是万恶的牧主阶级迫害我们贫下中牧的见证。”在访问中,他们还了解到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些社队缺医少药的状况。通过这次访问,使新到甘南草原落户的这批医务工作者,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安下心,扎下根,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牧)服务一辈子。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很快在高山草原建立起了一所医院。为了早日开始门诊,医院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带领全院医务人员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坚持勤俭办医为人民。没有手术台,他们就用简易手术台代替;没有蒸馏水,他们就抬泉水自己制;没有病房,他们就把刚收拾好了的住房让出来做病房,把自己的家属送到四里以外的林场去住。就这样,他们来到甘南草原的第十四天,就开始了门诊。
一年多来,这个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贫下中农(牧)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并且经常深入田间、牧场,虚心向贫下中农(牧)学习,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在甘南高山草原落户,身离毛主席远了,但心离毛主席更近了!”
把毛主席的关怀和党的温暖带给贫下中农
完尕滩,座落在海拔两千五百多米的一条山沟沟里,周围是重峦迭嶂。住在这样一个地方,每一次出去巡回医疗,都要走几十里羊肠小道,爬几座海拔三千多米的大山。这对过惯了城市生活、出门就坐车的北京医生来讲,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和考验。他们不怕山高路远,用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把毛主席的关怀和党的温暖送到贫下中农(牧)的心坎上。
去年冬天,甘南草原上连续下了十几天的大雪,整个大地被一尺多厚的冰雪封盖着。正在这个时候,唐格昂公社的贫下中农在劈山引水的战斗中,不幸发生了工伤事故。医院党支部立即组成抢救小组前去抢救。参加抢救的医务工作人员们,顶风冒雪,拄着木棍,探路前进。一路上,他们不畏艰险,几次跨越独木桥。他们几次摔倒在冰窟窿里,一次次爬起来继续前进。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一个个都成了“雪人”。贫下中农看到这般情景,激动地说:“北京曼巴不怕苦,不怕累,真比亲人还亲哪!”
瓦尔塔生产队下中农社员王尕莫,在旧社会饱尝了无衣无食、无医无药的痛苦,疾病先后夺去了他五个儿子的生命。去年,他的几个小孙子相继得了严重肺炎,这个医院的医疗小分队四次深夜上门抢救,使病儿很快转危为安。王尕莫对比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激动得热泪盈眶地说:“毛主席的恩情比阿米山高,比大夏河水深,比千里草原大!我们贫下中农要世世代代忠于毛主席,海枯石烂不变心!”
一年多来,这个医院先后派出了三十个医疗小分队,走遍了周围四个公社的七十七个村庄、牧场。他们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努力做到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千方百计地为贫下中农(牧)解除病痛。
为了把毛主席的关怀、党的温暖带给贫下中农(牧),这些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宁愿让自己多吃千分苦,不肯让贫下中农(牧)多受一分罪。去年刚刚建院的时候,医院的后勤供应一时还不太健全,住院病人有时吃不上热饭、热菜。有的医务人员就主动把自己的火炉、炊具让出来,给病人使用。还有的医务人员一日三餐给重病号送汤、送水、送菜、送饭。遇到病房满员时,他们就千方百计地在贫下中农(牧)家里设立临时简易病房,使一时住不上医院的重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毛主席指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北京地坛结核病医院,是一个专科医院。过去,这个医院的一些医务工作者,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下,走上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邪路。他们来到完尕滩以后,既要看内科病,又要看外科病;既要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又要诊治疑难病症;既要当中医,又要当西医。他们原有的医疗技术,远远不能适应贫下中农(牧)的需要。矛盾摆在面前,应该怎么办?全院职工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和“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伟大教导,纷纷表示:贫下中农(牧)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习什么!
有一位老医生,文化大革命以前,为了著书立说,一直搞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研究。来到完尕滩以后,他发现不少藏族农牧民长期患头晕、头疼病,严重影响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位老医生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决心攻破治疗头晕、头疼病这一关。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分析研究了临床经验,终于找到了防治高原低血压、医治头晕头疼病的有效方法。
居住在深涧大沟里的广大藏族农牧民,不少人患有甲状腺肿和克汀病。为了给贫下中农(牧)解除病痛,医院党支部决定向这两种疾病进军。医务人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身背药箱,带着冷馍,越过一道一道深涧大沟,爬过一座一座云头之上的山顶,挨门挨户地进行普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他们跑遍了清水公社的十六个生产队,普查了一千七百多人次,基本上摸清了这两种病的发病率。接着他们又对周围的树木、水源、花草等进行了调查,初步摸索到了防治这两种病的一些规律。
为了更好地为贫下中农(牧)防病治病,他们还专门举办学习班,认真学习和落实毛主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教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院大多数同志都掌握了新针疗法,医院建立了新医治疗室,已应用的新医疗法有二十二种。他们上山进林采药,自力更生办起了三所土药厂,自制中药四十多种,同时还发动群众献医献药,搜集了不少土方、单方。一年多来,他们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了两千四百多人次,先后治好了十个小儿麻痹后遗症,使二十多个耳聋患者恢复了听觉,使两个由于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引起双目失明的患者重见了光明,使四个长期瘫痪的病人能走路了,使一个病哑了二十四年的贫农女社员能说话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帮助社队举办赤脚医生学习班,帮助藏族贫下中农(牧)掌握医疗技术,认识中草药。在他们的帮助下,完尕滩、清水、唐格昂、麻当等四个公社,队队都有了自己的“赤脚医生”。广大藏族农牧民满怀深情地唱道:“树长再高总有根,水流再长也有源,毛主席是各族人民的大救星,北京来的曼巴情谊深。”
新华社通讯员
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