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引黄提灌建良田 粮棉连年创高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5-26
第3版()
专栏:

引黄提灌建良田 粮棉连年创高产
山东省惠民县簸箕李引黄灌区小郭灌片的革命干部和社员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伟大教导,积极而又慎重地发展引黄提灌事业,大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连年夺得粮食和棉花的丰收。
簸箕李引黄灌区小郭灌片包括惠民县城郊公社二十八个生产大队,有两万三千多亩耕地。这里,地处黄河下游的鲁北平原,距黄河六十多华里,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过去,自然灾害严重,粮棉产量很低,粮食不能自给。一九六五年以来,这里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引黄提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到一九七○年,这里的粮食平均亩产已达到六百斤,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零一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小郭灌片在引用黄河水灌溉农田中,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前进的过程。他们首先碰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不要引黄河水。一九五八年前后,这里曾引黄河水灌溉过农田。当时,由于灌排渠系不配套,土地不平整,采取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结果,造成土地返碱。一九六五年,领导上又提出在这里引用黄河水浇地时,发生了意见分歧:一些人持怀疑态度,怕再碱地,不主张搞引黄灌溉;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总结分析了过去引黄灌溉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以前引黄灌溉碱了地,不是因为黄河水不好,而是没有用好它。为了从实践中取得经验,搞好引黄灌溉,他们决定首先在一些队进行试验。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渐扩大。一九六六年,孙家庙、幸福、四合、张田、周家五个大队合搞了一座电力提灌站。他们修渠挖沟,平整土地,实行提水灌溉,深沟排水,速灌速排,合理用水,结果,当年浇灌的八百亩小麦获得丰收,平均亩产量比旱田增产一百多斤。经过两年的实践,不但没有碱地,而且,碱地又变成了良田。这个经验推广以后,附近的生产队因地制宜地建设引黄提灌工程,合理利用黄河水浇灌农田,促进了农作物的增产。
小郭灌片每年都种植上万亩棉花,但这里的群众,历来没有浇水的习惯。他们引黄河水灌溉粮田,而不敢引黄河水浇棉田,遇到旱年,粮食作物丰收,棉花仍然减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棉花稳产高产,公社党组织遵照毛主席关于“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的教导,走访老农,调查研究,并在孙家庙大队组成由老农、干部和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科学实验小组,建立棉花试验田,进行棉田浇水试验,二十一亩棉花大幅度增产。棉田可以浇水的经验推广以后,许多大队开始积极利用黄河水灌溉棉田。目前,这里棉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近万亩。
小郭灌片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把敢想敢干的革命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保证引黄提灌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五年来,他们自己投资、自己动手,先后修建了二十一处扬水站,架设输电线路四十华里,挖沟修渠一百二十五条,修建桥涵闸建筑物八座,使二万多亩耕地实现了水利化,平均每人有了一亩半水浇地。由于引黄提灌事业的不断发展,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现在,灌片里二十八个大队已全部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做到粮棉双贡献。近三年来,他们向国家交售粮食就达一百七十万斤,皮棉二百五十二万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