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张秋香三访刘述贤——记老模范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互学互帮抓根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6-08
第3版()
专栏:

张秋香三访刘述贤
——记老模范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互学互帮抓根本
陕西省渭河边上的渭南县双王公社,有两位著名的劳动模范。一位是双王大队的党总支书记刘述贤,一位是八里店大队的党支部副书记张秋香。在以往的年月里,他们相帮相赛,你超我赶,创造了科学种田、大面积丰产等不少的好经验,曾经一道被推选为贫下中农代表、劳动模范、农民科学家,一道上北京开会,多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道在红太阳身边,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立下了不断革命,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努力为人民立新功的决心,并且作出了许多新的贡献。如今,双王大队的粮、棉产量和张秋香植棉组的棉花产量都已超过了《纲要》,成为陕西省很有影响的先进单位,刘述贤和张秋香也都被推选为陕西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在学大寨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和体会。特别可贵的是,为了把大寨的经验真正学到手,这两位老模范老当益壮,不辞辛劳,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互学互帮,在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上狠下功夫,为农业学大寨抓根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去年,双王公社的棉花刚长出嫩苗,突然遭到严重的虫害袭击,张秋香植棉小组连续喷撒农药也没有把虫治住,大片幼苗面临着衰萎甚至死亡的危险。这时,植棉小组的十几位姑娘、媳妇焦急得好似“心里着火,喉头冒烟”,围着她们那两鬓上银丝飘飘的老组长直打转。
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人言传双王大队把棉虫治住了。张秋香二话没说,转身就匆匆赶去。在双王大队的棉田里,她看了一处又一处,逢人便问:“你们是怎样把棉虫治住的?”双王大队的社员一看是张秋香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说,这场虫害有来历,一是往年没有杀死的棉虫有了抗药能力,杀倒以后容易复活;二是春旱过重,气温较高,棉虫繁殖的快,农药也容易散失,所以扑灭了一批又出来一批,好象除治不尽似的。可是我们深入讨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人怕虫,还是虫怕人?”大伙说,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都能推翻,还会被这小小的棉虫吓住?于是就开动脑筋想出一些办法来减少农药的蒸发散失,同时把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既拿药喷又用手捉,把躺下装死的棉虫扫除干净,终于使灭虫的速度超过了棉虫复活和繁殖增长的速度。仗打胜了。
这一场貌似可怕的虫害真相,以及战胜它的办法搞清楚了。张秋香回来后便照人家的做法办,及时扑灭了虫害,保证了棉苗的茁壮成长。但是,她并不就此罢休,随即带领植棉组的组员到双王大队作进一步深入的访问。因为她从双王大队社员介绍的治虫情况里,察觉到在带领群众学大寨中,自己思想上和刘述贤有差距。
张秋香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她那虚心好学、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却不给人一丁点“老”的感觉。她常叮咛外出参观取经的组员说,千万不要自满,一时先进绝不等于永远先进;今天是不是先进,不能自封,而应该老老实实地跟人家对比,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天,她就是抱着这种态度带着组员前往双王大队的。
张秋香领着组员正走着,只见一位老汉风尘仆仆,跨着大步,迎面走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刘述贤。一看他这神态,张秋香就知道他正忙着,便急忙迎上去,伸开两手一挡,说:“向你学习来啦,好好讲一讲你们学大寨的新体会。”
“根还没扎下,怎敢盼新枝绿叶?”刘述贤谦虚地回答。接着,他告诉张秋香,他们正在学习大寨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条根本的经验。
从刘述贤的叙述里,张秋香得知,双王大队在学大寨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个根本不放。党总支深入探讨“育人”和种田“育物”的关系,发动大家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下功夫分析:为什么有时把育人跟种田育物对立起来,有时把两者平列起来,有时又颠倒了位置而不能把育人摆在首位?促使许多干部认识到,这都是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在脑子里捣乱,一个个攥起了拳头说:刘少奇这个叛徒、内奸、工贼反对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我们一定和他针锋相对,自觉地发动大家忆苦思甜,带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从此,他们狠抓了“六个落实”——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带的问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的落实,同时,还采用写小评论的方法,推动干部和社员一个劲地在抓根本上狠下功夫,从思想上摆正了育人和种田育物的关系。
张秋香听了刘述贤的介绍,受了很深的启发。回去以后,她在植棉组里认真推广双王大队学大寨狠抓根本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在向全大队推广的时候,她却感到相当吃力。原因在哪里?
于是,她决定二访双王大队。
可巧,这次不等她去,刘述贤却派人来请她去给一部分棉田“会诊”。原来,双王大队的一部分棉田出现了旱象。领导班子成员中有的人主张大量浇水,积极促进棉苗发育生长,理由是张秋香植棉小组的棉田,水、肥施得足,每年结桃又早又多。但是,也有的人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在这个阶段给棉苗浇水,肯定会引起疯长,坚持要继续控制苗架的发育,他们认为这样做,即使让棉田受一点旱,也比棉苗发生疯长的损失小。为了作出正确的决定,刘述贤便把张秋香请来给棉苗“会诊”。
张秋香来到现场,首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然后根据自己多年科学实验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说:这片地如果单种棉花,地里的水分一般是够用的,再浇水确实容易引起棉苗疯长。但现在这片地,间种了玉米,情况不同了,棉花缺水是因为玉米抢着把水喝了。这就应该从实际出发,既要浇水促进发育,又要掌握分寸控制苗架,以便实现增产的目的。大家觉得张秋香的话很有道理,原来主张只促进或主张只控制的人,意见趋于一致,决定按照张秋香的意见办。
可是意见统一之后,刘述贤却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对于棉苗是促进还是控制的争论,反映了两种活思想,大家可以深入地讨论一下。”于是,由给棉田“会诊”,发展到给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会诊”。有的干部在讨论中联系自己思想说,自从粮、棉产量超过《纲要》以后,觉得“离大寨不太远了”,恨不能一下子赶上,处理问题常常急于求成,见了旱象就想猛浇猛灌;另一部分干部在讨论中反映,大队粮、棉产量过了《纲要》以后,对于学大寨产生了“稳一点”、“歇一歇”的思想,总怕冲不上去反倒摔下来,表现在对待棉苗上就是光想控制,而忘记了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增产。这么一讨论,大家提高了思想,决心在学大寨中,要进一步抓思想革命化和科学化,时时刻刻牢记用毛泽东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为革命做出新贡献。
这次“会诊”也使张秋香受到很大启发。她发现刘述贤在学大寨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的过程中,首先注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领导班子成员的头脑,狠抓“育班子”的工作。自己虽然十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务棉先务人”的看法,心里常想的却只是务好植棉组的十几个人,人家却通过“育班子”育出了许多积极分子。这次“会诊”就说明刘述贤对干部的思想情况吃得透、抓得紧,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做干部的思想建设工作。自己也是一个大队党支部的副书记,但对全大队“育班子”的工作却很少过问。不细摸干部的思想情况,不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怎么能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呢?从此,张秋香注意了用毛泽东思想“育班子”。由于抓了这项工作,一些干部的思想问题也就在她的脑子里越装越多了。有一些问题使她感到不知怎样处理才好,这又使她想到:还是到刘述贤那里去,看看他是怎么“育班子”的?
前些日子,张秋香带着这个问题,又到双王大队作了一次访问。
双王大队的干部告诉她:刘述贤在用毛泽东思想“育班子”方面,最大的特点是重言教更重身教。他的长处,就是对毛泽东思想学在前,用在前,一切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他本来不识字,但他很早就刻苦学文化,请人教他读毛主席的著作。有时前一天晚上在灯下学习毛主席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第二天一早就请人教,学了一句再学一句,学了一条用一条。他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冲锋陷阵,亲自摸动向,抓典型,进行工作试点和大搞科学实验,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办法发现得快,察觉得早,凡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他就宣传、推广;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就抵制、批评。在工作中他还注意遇事和大家商量,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这些,都给队里的干部作出了榜样。
由于刘述贤不论学习、劳动和工作都注意严以责己,最近当他发动群众检查、评论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时,有些干部和群众说:“我们哪一条都比不上你,这个意见不好提。”刘述贤听了直发急:怎么搞的,没听见一条尖锐的意见,难道自己就没有缺点?造成这种局面,不就是个问题吗?
他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学习了毛主席有关发扬民主的教导。同时,回忆了自己检查工作时的态度,认识到大家意见不多,是自己的“满”字挡了路,在检查工作时没有亮出差距,影响了大家提意见,这怎么能带领大家攀登革命化的高峰呢!
于是,他狠狠地破“满”,又向大家补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这时,有的干部也诚恳地向他提出了意见,说他工作上有时表现得很急躁。这个意见打中了刘述贤的要害。他深挖了自己的思想,发现在周围的社、队都提出“学大寨、赶双王”的时候,自己头脑里有怕工作搞不好没脸见人的思想。每当这个资产阶级“私”字闪出时,处理问题的态度就不够冷静,做思想工作就不耐心,一些事情就要求过急。认识到这些,刘述贤在会上作了认真的斗私批修,对干部的思想震动很大。有一个长时间不虚心接受群众意见的队长,当天就以刘述贤为榜样,在社员大会上斗私批修,对自己的看法由“一贯正确”改变成“一分为二”,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次访问,使张秋香看到了在学大寨中刘述贤在用毛泽东思想育人、育班子和改造自己这个问题上,是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刻苦下功夫。而这,正是双王大队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前面的根本原因。她决心认真地向刘述贤、向双王大队学习,把学双王当作学大寨的梯子,要“借梯上楼”,真正把大寨的经验学到手。
张秋香这样想,但刘述贤并不这样看。他认为八里店大队有许多优点,双王大队还没有迎头赶上,自己在学习张秋香“务棉先务人”的经验中,还有许多工作作得不够。因此,他不但对张秋香作过多次回访,还经常发动本大队的干部和植棉小组的组长们,到八里店大队去参观访问。在棉花生产中遇到问题时,他对干部和社员说:“走!咱们到秋香同志那里去看看,人家的棉花为什么一片片、一行行都长得那么好?”当党总支有的同志对教育干部不够耐心时,他又说:“我们去看看秋香同志是怎样教育干部的吧,她为了彻底解决一个活思想,那么大的年纪还是三番五次、深更半夜地去谈心、开会,咱们怎能嫌麻烦呢?”当有的同志不注意做好自己的家属工作时,他就说:“你们看看秋香同志是怎样通过忆苦思甜,帮助她老伴提高思想的。”张秋香和刘述贤这两位老模范,就是这样互学互帮地在学大寨的广阔大道上,不断地迈出新步伐。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