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昆仑探宝奏凯歌——青海省第十五地质队以大庆工人作榜样为革命找矿的英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6-14
第2版()
专栏:

昆仑探宝奏凯歌
——青海省第十五地质队以大庆工人作榜样为革命找矿的英雄事迹
莽莽昆仑,巍巍峨峨,气势雄伟地矗立在帕米尔和青藏高原。在它的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峰雪岭上,终年风雪弥漫,空气稀薄,被古生物学家列为“生物禁区”。
在大打矿山之仗的群众运动中,青海省第十五地质队的地质战士高举“工业学大庆”的旗帜,发扬大庆工人阶级那种“有天大困难也要上”的英雄气概,排除重重障碍,攀上昆仑顶,踢开“禁区”门,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重要的矿藏,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谱写了一曲让昆仑献宝的凯歌。
踏破万里雪,探出前进路
在伟大的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青海省第十五地质队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胸怀朝阳,意气风发,肩负着党交给的光荣的战斗任务,胜利地到达了昆仑山下。
时令已经接近盛春了,但是在这峰峦重重的昆仑山区,却依然呈现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景象。
昆仑还在沉睡着。
昆仑的秘密还没有被揭开过。
要唤醒沉睡的昆仑,要揭开昆仑的秘密,为祖国找到急需的宝藏,有多少困难摆在前面!眼前急待克服的困难,是扫除障碍,打开一条通向探区的路。想着这一切,地质战士们心潮澎湃,渴望迅速投入战斗。
然而战斗并没有马上开始。
在这里,地质队党支部领导大家做的第一件事,是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在学习班上,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工业学大庆”、“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研究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具体措施。他们豪情满怀地提出:踏破昆仑万里雪,笑迎困难炼红心!
党支部书记亢振兴,学习大庆“铁人”精神,以顽强的革命意志,战胜了高山反应症,带领大家投入了战斗。
越险探路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路还是没找着。第三次,汽车司机在亢振兴的鼓舞下,勇敢地驾驶汽车冲过三百多米宽的冰河,终于闯出了一条路。
道路需要修。可是在白雪皑皑的昆仑,要找到修路用的那么多碎石很困难。靠爆破取石吧,又要推延进山的时间。怎么办?二班班长潘明想出了好办法。他跳到冰河上砸开冰层,把一块块石头捞起来,传给同志们,铺垫路基。
站在冰河上砸冰取石,寒气刺骨;加上山高缺氧,每搬动一块石头,都要用很大气力。同志们一面战斗,一面高声朗读毛主席的光辉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宏亮的声音震撼昆仑山,回荡在“世界屋脊”的上空。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战,通向探区的路修起来了,地质战士们踏着它,昂首阔步,向昆仑挺进。
征服拦路虎,攀登昆仑巅
地质战士们前进到一处海拔五千四百多米的地方停下来,搭起了帐篷。他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大本营”。
从“大本营”举目上望,海拔六千米左右的山顶那儿,就是他们即将开始探矿的工作面。那里奇峰穿云,怪石林立,冰川飞泻象瀑布,大风吼叫如海啸。那里一年到头无日不落雪,气候变化无常,空气更加稀薄。
在这样的地方进行工作,地质战士们需要具备更顽强的革命意志,更需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十五地质队党支部决定:在开始投入战斗之前,在全队开展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进行一次全面的战斗动员。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和革命大批判会在昆仑山上召开了。地质战士们讲述自己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的战斗历程,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活命哲学”,热情赞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事迹。他们说,在对待苦与乐、生和死的问题上,同样存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存在着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无产阶级为了解放全人类,以苦为乐,视死如归;资产阶级好逸恶劳,贪生怕死。“梅花欢喜漫天雪”,这里正是磨练我们革命意志的好课堂!
一个地质战士豪迈地写道:“红太阳指方向,艰难困苦无阻挡;雪山冰川把根扎,我为祖国找宝藏;昆仑再高踩脚下,红花向阳开四方。”
通过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地质战士们鼓足了革命干劲,纷纷要求投入战斗。这时,党支部决定先由支部委员牛普春带领五个地质战士进行一次实地踏勘,以便布置工作面。他们爬上冰坡,越过冰川,来到了一个名叫“影子岩”的地方。“影子岩”是一座八米多高、倾斜度为八十五度的陡壁,据说只有人的影子才能上去。为了进行地表观察、布置工程,必须从这里登上去。他们进行了多次攀登,都未上去。这时,牛普春把绳子往身上一拴,说:“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说罢,立即向绝壁攀去。
这样的石壁,只能用手指抓紧突出的岩石,把脚趾插进岩石裂缝或踩着裸露的小石头棱角,一点一点地向上攀登。由于岩石经过长年风化,有时手扣的岩石剥落,有时脚踩的石棱崩裂,甚是危险,在下面的同志为老牛捏着一把冷汗。但是,胆大心细的老牛,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攀上了“影子岩”。然后,他在岩顶拴好绳子,把五个战友一个个地拉了上去。
从“影子岩”再向上爬十多米,便到了“老虎口”。“老虎口”两边都是绝壁,中间突出一块三米多高的巨石,形成“虎舌”,要爬上山顶,必须绕过这块巨石。谁去?又是牛普春一马当先。这里在雪线以上,终年狂风扑打,石头风蚀得特别厉害。牛普春怀着一颗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勇敢地跨过了“虎舌”,绕到一个小山峰,放下绳子,把战友们又一个个地拉了上去。
顺着一条只有半米宽的断岩走三十多米,又碰到了“鹰嘴岩”。“鹰嘴岩”,是一块从绝崖伸出的形如鹰嘴的岩石。要从这条小路上山,一定要绕过“鹰嘴岩”。连闯两关的牛普春,越战越勇,在腰间拴好绳子,第一个冲向“鹰嘴”。他手抓岩石,两脚悬空,一点一点地向前移动。这里海拔六千多米,空气十分稀薄,牛普春每挪动一下,额上就渗出一颗颗豆大的汗珠。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地质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人人斗志昂扬。他们团结一心,互相激励,终于胜利地跨过“鹰嘴岩”,登上山顶,迅速投入了地表观察的战斗。
昆仑呵,昆仑!现在是揭开你的秘密的时候了!
轰开宝山门,欢呼震云天
当朝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十五地质队的战士们便从海拔五千四百米的住地出发了。他们爬过冰坡,穿过冰川,然后攀上一百多米高的山岩,到达了工作面。
一场更艰苦的勒令昆仑献宝的战斗,就在这海拔六千米的昆仑山顶打响了。
在这里,地质锤的敲打声、打炮眼的铁锤与钢钎的撞击声,此起彼落。
在绝崖断壁处,地质队员们腰间拴上绳子,悬在空中往石头裂缝里灌炸药,炸出立足点,开拓工作面。
为了加快完成爆破勘探任务,地质战士们放下轻铁锤,拿起重铁锤,把连续锤击的次数从二三十下迅速提高到一百多下。坚硬的矽卡岩,一锤下去,火花四溅,只能敲出个白道道。有的手打肿了,有的虎口震裂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
这里又是风,又是雪。一片云彩飞过,先是雪粒,接着是盅口大的雪片,一下子天昏地暗,隔上三五步就不见人影。面对狂风暴雪,地质战士们豪迈地说:大风大雪算个啥,红心能化万丈冰!
经过艰苦的战斗,炮眼打好了,炸药装好了,引线点燃起来了。接着是轰隆轰隆的巨响,沉睡的昆仑被惊醒了,宝山的大门被轰开了!
一阵大风吹过,乌云被驱散,金色的阳光撒在昆仑巅。顿时,昆仑欢腾起来了!地质战士们双手捧起盼望已久的珍贵矿石,同随队协助工作的藏族牧民一道,面向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跳起欢乐的舞蹈,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一遍又一遍地热情欢呼: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