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三下后进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6-14
第3版()
专栏:

三下后进队
去年十月,广西西林县那劳公社党委成员陆建华同志,带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公社的“老大难”单位——板桥大队蹲点。
第一次进村,他眼看熟透了的晚稻还没有收完,征购粮还没有入库,冬耕冬种还没有开始,心里十分着急。于是,他早晨喊出工,天黑才喊收工,尽管一天忙到晚,工作还是上不去。贫下中农尖锐地批评他说:“这是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今年春天,陆建华同志第二次来到板桥大队,他想:“老大难”到底难在那里?带着这个问题,他到最复杂的高维、陆川、板桥生产队了解情况,听个别人反映大队领导班子不团结。他就一会儿批评这个闹意见,一会儿指责那个自我批评精神不够。这样做,虽然大队革委会领导成员思想有所触动,工作也有一定起色。可是,他离开不久,老问题又冒了出来。
陆建华同志第三次来到板桥大队,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的教导,他接受了前两次不深入群众,吃了苦头的教训,白天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开调查会,然后把了解的情况和宣传队员一起认真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这个大队落后的原因是:大队革委会有的领导成员是“老好人”,不敢抓阶级斗争。一小撮阶级敌人在暗地里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散布反动的“宗族一家亲”,煽动社员弃农经商,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使革命和生产受到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陆建华和大队领导班子一道,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伟大教导,回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和本大队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情况,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以后,这个大队的干部狠抓“一打三反”运动,揪出了阶级敌人,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使农业学大寨运动,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生产不断发展,一跃跨进了先进行列。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