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在遵义会议的光辉照耀下——记贵州遵义地区人民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6-24
第1版()
专栏:

在遵义会议的光辉照耀下
——记贵州遵义地区人民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事迹
遵义,这个黔北高原的革命历史名城,以党中央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闻名于全国和全世界。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在这里召开的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毛主席制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指引下,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转败为胜,终于取得了在全国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
遵义会议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中国革命的航程。
长期生活、战斗在遵义地区的共产党员和广大革命群众,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奋勇前进。他们在遵义会议的光辉照耀下,认真学习革命传统,深入进行两条路线斗争教育,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不断夺得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胜利。在巍巍的娄山关下,在汹涌澎湃的乌江两岸,在滔滔的赤水河畔,新人新事层出不穷。
遵义城的革命火炬
遵义人民高举遵义会议的战斗火炬,狠批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政治骗子所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阶级斗争熄灭论,不断提高执行和捍卫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从迎红桥头到红花岗下,一排排的革命大批判专栏,犹如烂漫的山花开遍山城各处,革命大批判的烈火越烧越旺。
当年曾经为红军印刷过布告、表图,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遵义人民印刷厂,是遵义市开展革命大批判的一个先进单位。全厂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人人口诛笔伐,勇敢投入革命大批判战斗。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教导,狠批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散布的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共产党员、排字工人宁永康说,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散布反动的唯生产力论,目的就是妄图使我们埋头生产,不问政治,便于他们复辟资本主义。这个在旧社会受尽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老工人,克服身患重病和识字不多的重重困难,刻苦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以无比愤怒的心情写了十多篇批判文章。铅印车间的二十七名工人在宁永康的带动下,今年以来共出大批判专栏二十四期,召开各种大小批判会几十次,极大地激发了工人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厂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大批判,促进了“一打三反”运动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发展。今年一至五月份,全厂完成的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这个厂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决心学习当年老红军的革命精神,狠抓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不转向,坚持认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做到情况千变万变,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永不变,工作千忙万忙,狠抓革命大批判永不忘。
娄山关下的英雄儿女
娄山关,是川黔交通的重要关口,当年红军鏖战过的地方。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写下了光辉诗篇《娄山关》。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哺育着英雄的娄山儿女,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娄山公社娄关大队民兵连的战士们,自觉地为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而战斗,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中作出了显著成绩,被评为遵义地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集体。
这支民兵队伍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经常到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峰顶,到红军烈士墓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用毛泽东思想加强民兵建设。
“娄山关,山连山,夜晚狂风吹,白天云遮山”。要重新安排这里的山河,改变这里的自然面貌,困难很多。靠什么办法克服困难呢?有的人主张:向国家要钱、要推土机、要水泥。大队革委会主任、民兵连指导员唐华相认为:这种主张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如果按这种主张办事,就丢掉了红军艰苦奋战、排除万难的革命传统。革委会经过研究,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全体民兵和社员讨论。大家说,毛主席亲手培育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是我们改造娄山的法宝。有了这个法宝,我们就能排除万难,制服娄山的穷山恶水,把荒石滩变成米粮川。
造田的计划确定了,全大队的民兵和社员立即投入了改天换地的战斗。共产党员、基干民兵班长葛士中,为了修一条河道,在严寒天气,不顾河水刺骨,光着脚板,在水里堆砌河堤。大家劝他休息,他说:“当年红军奋战娄山关,死都不怕,今天我们为改变娄山的面貌,累一点算得了什么。”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运走了上万立方米的石头,又搬来了上万立方米泥土。经过去年一个寒冬的艰苦奋斗,在荒石滩上造了良田六十多亩,砌了长达八百多米的河堤。
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号召,他们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和民兵的头脑,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为革命苦练杀敌本领。今年二月举行射击演习时,女民兵副排长、回乡知识青年葛志琴,三发三中,其他民兵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位当年给红军带过路的老贫农称赞说:“你们继承红军革命传统,当毛主席的好民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任何敌人都能战胜!”
乌江渡口的红色种子
在乌江岸边的江界河一带,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抢渡乌江天险的主要渡口。当时,贫农的儿子、年仅十五岁的石扬光,给红军扛木料,搭浮桥,运子弹,帮助红军抢渡乌江天险。红军临走时,有一位战士送给他一把战刀,对他说:“你要为普天下穷苦人的解放斗争下去。”红军走后,石扬光为了保存这把战刀,被迫搬了十一次家。解放以后,石扬光把这把战刀作为珍贵文物献给了人民政府,而红军战士的话却永远铭刻在他心里,成为他前进的力量。
一九六二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刮起了“三自一包”的黑风,水漩生产队在一小撮阶级敌人的挑拨下,闹了分队。十四户贫下中农因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被排挤在队外,只好另外成立一个生产队。就在这关键时刻,石扬光从公社回到村子里。他一到家,贫下中农都围拢上来,要求他带领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石扬光想到红军战士对他说的话,立刻接受了大家的推选,担任了生产队长。他带领全队贫下中农与一小撮阶级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抵制了“三自一包”的黑风,团结了群众,打击了敌人,使分裂为两个队的水漩生产队又重新合为一个队,进一步巩固了集体经济。接着,他又带领大家以红军抢渡乌江天险的战斗精神为榜样,顶烈日,迎风雨,经过二十二天的苦战,在荆棘丛生的荒山上,开挖了四华里长的水渠,引来了泉水,把五十多亩山坡旱地改为水稻梯田,使乌江岸边贫瘠的山坡上长出了金灿灿的稻谷。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石扬光牢记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带领贫下中农狠批刘少奇推行的“物质刺激”、“工分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并发动群众把队里的地主分子隐藏的变天账揭发出来,以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现实教育了广大群众。在革命的推动下,水漩生产队的生产得到发展,连年超额完成向国家交售粮食的任务,彻底改变了过去吃粮靠国家的穷困面貌。
继承红军志,永做革命人。石扬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还经常对青年一代进行政治路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革命传统代代相传。最近几年,来大队落户的二十多名知识青年,茁壮成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代新人。女知识青年郭葆华、钟敏庄,是由广东珠江三角洲来这里落户的。石扬光经常针对她们的活思想,给她们讲革命传统。有一次,她们挑粪上山遇到困难,石扬光就把她们带到乌江渡口,指着滚滚的乌江,讲述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抢渡乌江的英雄事迹。在红军革命精神的鼓舞下,这两位知识青年坚定不移地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多次出席了县、地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赤水河畔的大寨花
在遍布红军足迹的赤水河畔,广大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员们,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赤水河边第一面农业学大寨的红旗——习水县群英生产队,经过反骄破满的自我教育,把已经取得的成绩看作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年又夺取了新的胜利。赤水河畔各人民公社在“远学大寨、近学群英”的战斗口号下,经过努力奋斗,新涌现出了不少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赤水县新店公社三块大队就是一朵新开的大寨之花。
去年秋后,三块大队革委会为了进一步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提出了一个改河道、削山包、建造良田的计划。但是,有的人说:“我们种的粮食够吃了,何必去花这么大劲,搞这么大的工程!”“要是河滩能改成田,我们的前辈早就改了。”
大队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冯德荣带领社员,来到红军烈士墓前,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冯德荣讲述了他当年亲眼看到红军渡赤水时,在三块大队这个地方奋不顾身与敌军英勇作战的英雄事迹。他说:“红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率领下,历尽了千辛万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今天,难道我们见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吗?”社员们坚定地表示:“继承红军革命志,誓叫三块换新天。”
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打响了。全大队男女社员一齐上阵,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工程没有停顿过一天。共产党员奋战在最艰苦的地方,抢挑重担,争干重活。老支书冯德荣除了生病以外,从来没有离开过工地。共产党员、大队革委会副主任马正华,一直和社员一起干着开石头、抬石头的重活。共产党员马国元,那里活重就战斗在那里,一次抬石头不慎砸伤了脚跟,他没等伤口完全恢复,又赶来工地参加战斗。
工地上红旗招展,歌声震天。
就在大家干得起劲的时候,阶级敌人跳出来煽阴风,点鬼火,妄图破坏社员移山改河开良田。大队革委会又引导社员们忆红军,学革命传统。当社员们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国民党伪乡长用五寸长的铁钉杀害我红军伤员的情景时,胸中燃起对阶级敌人的仇恨烈火。他们说:“见铁钉,想红军。我们一定要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社员们狠批了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学大寨、改河山的障碍扫除了,社员群众为革命战天斗地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出来。经过整整一冬春的苦战,扁担挑断了上百根,土筐挑烂了几百副,终于把九曲河改了道,把黄角山搬了家,修成了全县最大的一块八十多亩的大田。社员们把这块大田的建成,看作是落实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胜利,一致同意把新开的大田命名为“团结大田”。现在,“团结大田”已第一次插上了水稻秧苗,社员们正在精心管理,决心以夺取丰收的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周年。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