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反复实践 摸索大自然规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7-23
第4版()
专栏:

反复实践 摸索大自然规律
山东省海阳县发城粮食管理所
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努力改造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刻苦实践,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粮食保管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要确保储粮安全,就要和虫害作斗争。一九五九年,豌豆象这种害虫,是我们这个地区储粮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消灭豌豆象,我们到处作调查,查资料。后来,我们在有关储粮害虫防治的书籍上,查到了关于豌豆象是田间繁殖、仓库为害的简单介绍。当时我们很高兴,认为这回可有办法治它了。到豌豆返青的时候,我们和群众一起到田间喷药防治,但结果收效并不大。
这是为什么?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毛主席教导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我们对这种害虫的生活习性和它的生长、繁殖的活动规律不熟悉,防治它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只远远望见一点影子,就想动手处理问题的做法,是没有不跌交子的。我们走出办公室,观察豌豆象的活动规律。我们发现豌豆入仓后不太长的时间,豌豆象大部分钻出豆粒,从仓库飞到村边地堰根、墙洞和老树皮缝里越冬,也有的在豌豆粒内越冬,到第二年开春豌豆开花时,便开始活跃起来,吸吃豌豆的花粉、花汁。我们仰卧在地里,耐着性子静静地观察,从豌豆返青、开花,一直观察到成荚,天天观察,风雨不误。在前后一个月的观察中,不仅了解了这种害虫一天的活动情况、特点,而且观察到了它在豌豆荚上产卵的情况、时间和部位。从观察中发现,距村近的、向阳背风的地块受害大;反之,受害轻。根据豌豆象的生活习性、特点,在豌豆开花后,豌豆象产卵前,每天上午八至十点钟喷药效果最好。
为了证实所得的认识是否合乎于客观实际,转年之后,我们又选择了七个大队二十个地片、地块,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田间喷药,经秋后检验,在百粒豌豆中,受害的仅占百分之一左右。实践证明了观察的结论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就积极向群众宣传和推广。几年来,通过采取群众性的田间和仓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效果很好。豌豆象在我们这里基本绝迹了。生产大队的豌豆播种面积也越来越大。
十几年来,我们在与“储粮害虫”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害虫的生长、生存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并有它一定的活动规律。因此,只有了解不同害虫的生活习性,治在根本,才能防于未然,不使其泛滥成灾,而使其绝迹。但是,对于各种害虫的各种生活习性、特点和采取的防治方法,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掌握的,必须在和虫害作斗争中,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才能彻底消灭虫害,把保管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在粮食保管工作中,不仅要和虫害作斗争,而且要和“霉变”作斗争。开始,我们消极防御。一旦发现粮堆发潮、发热,就立即翻仓倒库,通风出晒。可是,尽管用劲不少,总是防不胜防。
毛主席教导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大自然的规律也不是不可以掌握的。我们想,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气温有高有低,变化有急有缓,含水量有多有少,仓外的气温又直接影响着仓内的气温、壁温和粮温;反之,大气温度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或因粮食含水分过多,或因受潮,或因粮食杂质过多而影响通风,或因生虫等原因引起粮食发热时,也会与仓外气温失去平衡。这些情形,都与造成仓内外温差过大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其规律性,我们便对季节、气候和仓内外的气温、粮温、通风等全面进行了测验,特别对粮堆,进行了多层多点测温和水分化验。经过了三年的努力,记录了一千多个数据,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总结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好经验,弄清了粮仓内部温度、湿度的规律,懂得了在春末夏初、秋末冬初,气温骤然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如储存措施不当,最易发生结露现象。所谓结露,就是仓壁、粮堆表层凝结的小水珠。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因潮湿引起粮食发热变质。
由于我们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不断认识,赢得了安全储粮的主动权,避开了客观条件的不利影响,利用了客观条件的有利因素,有力地指导了储粮工作。仓温易受仓外大气骤变的影响,我们就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粮种特点,采取严格合理通风、适时密闭等一系列措施,使不利转化为有利。这样一来,各种粮食都做到了较长期的安全储存。在我们的仓库里,有三年以上的大豆、瓜干;四至五年以上的玉米、小麦;一向被认为不能过夏的花生米,也很好地储放了一年以上。通过这项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懂得了,只有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才能自觉地去改造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