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仔细观察 反复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8-18
第3版()
专栏:

仔细观察 反复研究
湖南吉首县鱼种场科学实验小组
我们湘西是个大山区,养鱼水面比较少,贫下中农一般在稻田养鱼。过去,一下大雨或进行排灌,稻田里养的鱼就随水跑掉了。结果,养的多,收的少。贫下中农迫切希望我们供应一种不随急水跑的鱼种。我们场里的同志说:这真不好办呀!我们生产的鱼种,贫下中农不满意,而他们需要的,我们不仅不能生产,连见都没有见过。大家感到很为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在一九六五年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党支部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引导我们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这个矛盾,指出:社队养鱼的需要,就是我们鱼种生产的方向;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就一定可以培养出新的鱼种,为革命作出贡献。
大家提高了认识以后,一个个劲头都很足。劲往那里使呢?开始,我们几个人冥思苦索,怎么也想不出道道来。后来,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的教导,才打开了我们的心头锁。于是,我们便跋山涉水,串乡走寨,走访了一百五十多个生产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个社员给我们介绍:有一年,他们寨上有人从外面搞回一碗鱼苗,说是“呆鱼”,不会跑的。他要了五十尾放在一丘稻田里。快割谷子时,下了几场大雨,田里的水哗哗往外流,他想这下鱼一定跑光了。那晓得等水放干,下田一看,还有四十七尾鱼躲在田中间的几个水坑里。
这个社员的话,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呆鱼”,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但是,这四十七尾“呆鱼”为什么不随急水跑掉呢?它是什么样子?同其他鱼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我们还不清楚。毛主席教导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
(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经过几十天的探索,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山冲冲里的一垄“保水田”里找到了这种“呆鱼”。我们对“呆鱼”的种类和生活环境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反复分析研究,还访问老农,终于弄清了“呆鱼”是鲤鱼的变种。由于这种鱼长期生活在多有进水、少有出水的“保水田”里,经过洪水的选择性淘汰,年复一年,渐渐地由“随急水跑”向“不随急水跑”的方面转化,一遇急水,就向比较平静的水面跑去。这样,就造成了
“呆鱼”与鲤鱼不同的特性,很适合在山区稻田放养。
我们发现了“呆鱼”以后,并没有马上推广,而是坚持反复地试验,反复地总结,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精心培育:(一)把“呆鱼”的生活环境从浅水稻田逐渐改为深水池塘,使它既适应山区稻田,又适应小山塘的环境。(二)把不合规格、个体小、畸形的种鱼淘汰,改自然孵化为人工控制孵化,进行专塘饲养,专人管理,不断纯化种鱼。(三)进行药物锻炼,使在给禾苗打药灭虫时少死鱼或不死鱼。做法是:鱼池消毒时,把消毒药物由一种改为多种,使鱼苗出场后能经受多种药物的考验;在饲养过程中,结合消灭夹子虫等虫害,打药时适当加大剂量,以增强鱼体抗药力。
同时,我们还进行定点定人试养,在附近大队进行“呆鱼”、鲤鱼对比试验。结果,由于“呆鱼”不随急水跑,产量一般比鲤鱼高出一倍以上。事实最有说服力。经过三年的反复调查、研究、实践,最后证实“呆鱼”确是山区稻田养殖的优良品种以后,我们才大力宣传,大力推广。现在,我们生产的“呆鱼”种,已推广至附近县、社二千多个生产队,促进了社队集体养鱼事业的发展。去年,我们供应“呆鱼”苗二千多万尾,使全县稻田养鱼的面积从一千四百多亩增加到三万多亩,生产鲜鱼三十多万斤,同时粮食生产也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