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千载崩山披绿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8-22
第4版()
专栏:

千载崩山披绿装
德庆县地处粤西山区,是个崩山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一遇暴雨,山就成片地崩下,年复一年,山上流下来的红土,填满了河床,吞没了田地,群众称它为“田老虎”。
德庆人民决心制服崩山,保持水土。新圩公社中垌大队的贫下中农首先组织突击队,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关明埇,打响了治山战斗的第一炮。为了战胜山洪的冲刷,他们在崩山顶上开天沟,挖鱼鳞坑;崩山泥土松散,他们就先把崩山削成梯级,然后在梯级上挖穴植树;崩山土瘦,为了保证树苗生长,他们把肥料挑到山上制造“营养盅”,在“营养盅”里育成树苗,然后一棵棵往崩山上栽。经过艰苦战斗,终于在关明埇上种活了松树、油茶和竹子,加上在崩山口筑起的一道道拦沙坝,迅速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垌大队为全县作出了榜样。德庆人民以人定胜天的坚强决心向崩山进军,植树造林三十万亩。正当德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抛出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一度影响了治山的战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贫下中农狠批了刘少奇破坏山区建设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治理崩山的战斗。
几年来,全县在崩山上营造了八十一万多亩水土保持林,在三百七十五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地带筑起了千百道“绿色长城”。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水稻平均亩产从二百五十斤,增长到九百四十四斤,还给国家提供了一万六千多立方米木材。松香生产也从解放初期的四百一十八吨增加到五千六百多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