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全心全意地支援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8-24
第3版()
专栏:

全心全意地支援农业
——记浙江省绍兴县农机修理制造厂的先进事迹
绍兴县农机修理制造厂的广大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把自己的工作坚决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尽心尽力,成为浙江省工交战线上工业支援农业的先进集体。
拆 墙
一九六八年九月间的一个星期天,在绍兴县农机修造厂机修车间,厂革委会的领导同志和工人群众一起,开展了革命大批判。大家怀着对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无比愤慨的心情,一拥而上,把车间当中一道墙推倒了,吹响了一心为农的进军号。
这道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在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砌起来的。那时,这个厂有的领导干部热中于搞利润大的加工业务,不全心全意地为农业服务,他们用一道墙把机修车间分隔成工业修配、农机修配两个组,经常借口工业修配忙,把农机修理业务拒之门外。
拆了墙,并不等于彻底肃清了“利润挂帅”的余毒,个别人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徐天生发现这一问题后,当即组织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再次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通过学习和批判,大家进一步坚定了为农业服务的决心。
觉悟提高了,对一些事情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一天,贫下中农用船运来一台千把斤重的柴油机,绕了三个弯,走了二百多米长的路,才把柴油机从河边抬到车间,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厂革委会委员贺渺根看到这种情况便建议:为了便利农民兄弟,把机修车间搬到厂外靠河沿的地方去。“对!宁愿我们自己多受麻烦,决不能让贫下中农有困难。”广大工人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在厂领导的支持下,他们说干就干,把车间搬到了河沿。工人们还和贫下中农一道,挖深了河道,使船能够一直开到车间门口,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赞扬。
上 门
今年夏收夏种后,梅山公社永兴大队的贫下中农代表带着感谢信,一走进绍兴县农机修造厂,便拉着党支部书记徐天生同志的手,兴奋地说:“你们厂的工人师傅真好,及时上门给我们修复了拖拉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才好。”
“就是他!就是他!”贫下中农代表突然指着一位工人嚷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七月二十二日过午,农修班副班长、复员军人张调根送孩子回家时,在船上听见梅山和加会公社的拖拉机手说,他们社里的拖拉机都坏了,十分着急。张调根听了以后,心里比农机手们更着急。他把孩子送进家门,对爱人说了一句:“我抢修拖拉机去了!”转头就奔向加会公社。
张调根一到现场,连忙向农机手询问机器的“病状”,拿起工具就在烈日下开始了修理工作。他以大庆“铁人”为榜样,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直坚持到下午五点多钟,才把拖拉机修好。
天已不早了,是回家还是赶到梅山公社去?张调根买了点干粮,毅然向梅山公社方向走去。忽然,发现前面有手电光。张调根走近一看,是一群社员在抢修一台拖拉机。他马上走上前去帮助,直修到深夜十二点,便留在当地住宿了。
第二天清早,张调根又赶到梅山公社永兴大队。这个大队的农机手已经把拖拉机机件拆了个满地,他马上同农机手们一道,赶紧修好拖拉机。临走时,贫下中农一定要他留个名字,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就走了。
这件事,给梅山公社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这天一来到县农机修造厂,就认出了张调根。
张调根的行动,启发了厂领导同志。从此以后,这个厂在农忙时就派出修理小组,服务到田头,一边帮助检修农机具,一边辅导社、队农机手工作;农闲时,把社队的农机手请进来学习。就这样,他们为社队培训了三百多名农民技术员,还制造了二百多件修理农机具的工具和简易设备,武装了社队。
翻 新
今年春天,绍兴县农机修造厂举办了一次“修旧利废”展览会,展出了各种经过“改旧翻新”的农机机件。这是他们一心为农业服务,坚持“又修又造,以修为主”的成果。许多人看了这个展览会,都称赞不止,特别是对经过修复的喷油嘴,大家更感兴趣。因为它精密度高,不容易修理,而柴油机上又少不了它。
“翻新”喷油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九六七年,绍兴地区大旱。正在抗旱的关键时刻,不少柴油机上的喷油嘴坏了,使许多灌溉机械不能开动。这消息一传到县农机修造厂,担任“修旧利废”的工人,马上把过去没有干过的修复喷油嘴的任务承担起来。
青年女工汪素娟,原来是学钳工的。开始把她调来搞修理农机具时,她觉得修修配配没啥意思,不愿意当“配角”。后来经过工厂里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老师傅同她一道学习毛主席有关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导,使她提高了觉悟,认识到修修配配是落实“勤俭建国”方针的具体行动,当钳工和搞修配都是为了革命。从此,她甘心为支援农业当“配角”。
汪素娟参加修复喷油嘴工作时,还是一个学徒工。修复工作开始后不几天,指导她操作的两位老师傅被调去担负更紧迫的任务了,只留下她一个人。汪素娟把喷油嘴拆了又装上,修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是继续干下去,还是不干了呢?她打开了红宝书,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的教导,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决心要为支援农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经过反复钻研,她发现关键就在喷油嘴尖的一条“凡尔线”上。
她开始修“凡尔线”,这时,有人吹冷风说:“修理喷油嘴需要保温室、精密量具和熟练的技术”。又说:“凡尔线”是“禁区”,碰不得。她不信洋教条,没有被吓住,遵照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反复试验二十多次,终于把喷油嘴修好了,使大批柴油机在紧张的抗旱斗争中发挥了威力。
近三年来,这个工厂先后用电镀、研磨、喷钢、粘结、焊补等方法,修复了喷油嘴、曲轴、汽缸、齿轮等各种农机机件一万多件,为国家节约钢铁二十八吨,为社、队节省经费六万多元。(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