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阅读
  • 0回复

抗战中的白求恩医科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9-13
第5版()
专栏:

  抗战中的白求恩医科学校
张文奇
 在战斗中学习,学习为了战斗
晋察冀白求恩医科学校,诞生于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八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国际友人白求恩同志而成立的。他的前身是晋察冀卫生学校,是晋察冀军区领导之下的一个干部学校,建设于群山环绕的农村。成立不久,便因日寇的进扰而投入战斗。它经过了日寇一九四○、四一年“秋季大扫荡”及四三年惨绝人寰的疯狂进攻,但是它并未因此而受摧残,相反的,它却在战斗的环境中成长和壮大起来了。
在战争环境中,学校的任务是“保持安全,坚持教育”。但学校既非战斗部队,又没有武装掩护,为了保持安全,就采取了和敌人周旋的办法——敌来我去,敌去我来。在这样动荡的情况下,坚持教育是困难的。学校一方面确实侦察敌情,在往来必经之路,设好监视哨;一方面把自己东西安排好,准备随时紧急出发,然后集中于村边易于荫蔽之处上课。有一次学校住在一个村庄,离敌人只有十二里路,而我们照常上了一周的课。另一次,正在一个村边上课,敌人出动距这村只有几里路,机枪声历历可闻,我们根据可靠情报,判断敌人行动的方向,仍坚持进行了教育,未被所动。在每次行军转移前,教员便出好讨论题,到达驻地,略事休息后,同学便翻开书本,进行复习与讨论。行军途中,担任设营的同学,也在沿途明显之处,用粉笔写些药名,出些问题或编几句短诗,帮助同学思考与记忆。总之,在紧张的战斗中,采取各种方法,抓紧学习。就这样四个班的同学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毕业。
毕业同学都“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丝毫不讲价钱”,愉快的走到工作岗位上。他们大部分到前线去服务,并以为光荣。
决不向困难低头
因为敌人实行封锁政策,从外面购不到标本、仪器、模型、挂图;师资来源,更是缺乏;课堂没有桌凳,只是一间空屋子,尤其在敌人“扫荡”时,行军必需轻装,学生实习用的工具,一时不能携带,更增加了实习困难,但是我们“决不向困难低头”。
一九四○年敌人“大扫荡”,学校转移,学生实习,既无器械,又无病室,于是用剃头刀代替手术刀,用土剪刀代替手术剪,用缝衣针代替缝合针,用缝衣线代替缝合线,用狗、羊做各种实验。我们没有挂图,便自己画了六百余幅。没有标本、模型、仪器,自己去仿制,仅泥制模型便作了百余件。没有桌凳,自己用石头砌为石桌、石凳,没有柴烧,自己去割,烧炕、洗脸、取暖不成问题了。教员缺乏,自己培养,一位教育干事,最初是学教育的,他抽暇听课实习,后来不仅能看病,还能够教书。我们还发动教员互相听讲,互相学习,原来能教一种课的,后来能教两种三种了。一九四三年秋季“扫荡”,在敌人的“三光政策”下,学校的房子几乎大部烧光,连住处都没有,全校师生一齐动手,挑泥担水,不到一月,把颓垣断壁又变成了崭新的建筑。“日本鬼子烧了房,烧不了我们的心!”这是众口一声的结论。
学校是个大家庭
师生的关系是两重的:一方面是师生,一方面又是同志;工作上互相尊重,政治上互相平等;课内是严肃的,课外是活泼的。课外可以看到教员和学生一同排剧、唱歌、打球,也可以看到年老的教员和女同学并肩赛跑;同学或教员有病时,彼此都十分照顾。新年时,同学组织秧歌队给教员拜年。在学习时间,则非常认真。上课时,几十人的教室,鸦雀无声,谁不好好学习,教员是要严格批评的。教员教不好课,同学亦直爽的提出意见,师生均认为若不批评便是不负责,因此乐于接受批评,也乐于提出意见。同学之间,生活互相照顾,有鞋的情愿给无鞋的同学穿,无病的帮助有病的打水、打饭,行军中,体壮的帮助体弱的背背包、带东西,参加劳动时,体强的作重活,体弱的作轻活。师生同学之间,不存在任何隔膜,但不是一团和气,是有原则的亲密和团结,学校就好似一个大家庭。
教学民主与互助
学校特别强调教学互助——教员辅导学生,学生帮助教员,同学帮助同学。在同学中组织了许多互助小组,学习好的与差的进行互助。每天课后小组开学习讨论会,把多天的课程,深入的进行讨论。如遇疑难解决不了,再提交教员解答。抗战期间,边区外界人士,到学校参观,都称赞这是一个集体互助的最好方法。教员不仅在课堂对同学负责,在课外也关心同学学习,特别注意对同学的课外辅导。
在教学上高度的发挥了民主作风,学生有问题时,能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不同意见可以自由争论。学生对教学上的缺点,同样可以提出批评,教员经常征求同学意见,以改正自己缺点。
重点教育
战争需要大批医生为伤病员服务,这样就决定了学校必须满足这项战争要求,必须在短时期内培养大批人材的任务。学校首先决定学习期为一年。开始有人怀疑:一年怎能培养出医生来?但事实证明,学习一年毕业的同学,是能当医生的,这就是学校实行了重点教育的结果。
重点教育的特点是:不实用的不讲;实用而目前当地办不到的少讲。例如战争时期以外科为主,外科之中又以战伤为主,战伤之中又以四肢为主,其他如头部战伤当时比较少见,因此就略讲一点。讲课虽以战伤为主,并不是非战伤外科一点也不学,而是选择常见的一些病如盲肠炎、痔漏、疝气等,皆作为必讲之列。同样道理,其他各科也是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讲一个病内容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例如这个病的原因,有种种学说,选择其中最可靠的或比较可靠的作为重点。讲到疗法也是如此,把其中最适用而当地又能作到的去讲,其余的是略加讲解而已。
我们主张基础课配合临床课,例如解剖学和外科的关系最多,因而把它列为基础课的主要课目,战伤中以四肢为最多,于是讲解剖时,以四肢为重点。其他各科目都是与此大同小异。
临床实习和基础课的实习,是以授课内容为基础,讲什么就实习什么。在工作中可能用到的操作,必须要反复的实习,保证在工作中能够会作。例如止血法、扩创术、骨折的处置、各种注射、砂眼手术等。
学校实行了重点教育,不仅整个教育时间缩短了,而且培养的医生,到达实际工作中,真正能够担负起任务,这就是为什么时间短,也能训练出医生来的原因。
抗战八年晋察冀区域内的医生,大部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工作成绩是很好的,因此受到欢迎,这也说明重点教育的成功。但学校实行重点教育,也是经过与各种不正确思想斗争,才保证实现的。
如有教条主义的教员则认为教材精简了,内容太少,不象讲一部书;我们提出这是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思想。有的认为讲的太少,学生什么也不懂,工作中会有困难;我们提出这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因为在短期内培养大批医生完成战争的要求,不可能一切都学得好。另外,还组织教员到前线、到各个医院去参观,从实际的观察中去认识现实,对照自己的教学工作,那些成功,那些失败,作为经验教训。经过这样实际的观察、研究,教员更改善了自己的教学。因而学校的重点教育,得以贯彻执行。
为生产建设而奋斗
白求恩医科学校是在战斗中生长和壮大的,她是一座熔炉,锻炼成数以千计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为解放战争勇敢顽强的向敌人搏斗。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学习了政治的、医学的理论,掌握了这些武器,在每一个工作岗位,辛勤刻苦的为伤病员及广大人民服务,曾有不少获得了战斗英雄模范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也有不少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了,他们的英名,将流芳万世。
一九四八年七月,学校和华北大学医学院合并,改称华北医科大学,力量更加壮大,教学与学习方法更有不少新的创造,它拥有学生一千五百人,每年可有八百个同学毕业,分发到前线、后方、城市、农村,担负起一部分卫生建设的任务。在全国革命彻底胜利的前夕,来检讨一下这个学校艰难缔造的过程,对今后的全国医学教育建设事业上,对医学教育由战争环境转为和平环境,由为军事服务转成为生产建设服务,是有一定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