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施甸通”三访朱市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9-22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施甸通”三访朱市冲
中共云南省施甸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杨嘉宾,对全县农村情况比较熟悉,人们称他为“施甸通”。可是,在今年年初县革委会的整风会上,群众却批评他连朱市冲生产队的典型都没有推广好,说他虽然是新选出来的领导班子成员,但思想、作风还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一套。
杨嘉宾对群众的这个批评,反复思考,总觉得想不通,自己也很苦恼。他是一个“三代长工”出身的农民干部,一九六三年担任施甸县副县长,以后又担任县长,一直主管农业生产。他坐不惯机关,常常头戴竹叶帽,脚穿草凉鞋,一有空就往农村跑。施甸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大部分都有过他的足迹。那一片田是什么脾气,那一坡地是什么性格;那一个村庄过去的人情如何,那一个寨子当前的生产怎样,虽说不是百分之百,但都摸得比较清楚,领导农业生产很有一套。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批评他只抓生产,不突出政治,他也感到这是自己的错误,并且作了检查。自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主管农业生产以来,他一直注意改正这个错误,每次往下布置生产任务时,总要强调几句“突出政治”、“狠抓根本”的话。至于深入基层,他更是一如既往,风里来,雨里去,三天两头往下跑,工作干得很起劲,事情也办得比较顺当,因而,他觉得这一段工作还不错。就拿抓朱市冲这个典型来说吧,也是经过两次调查研究的。
一九六九年,施甸县各族贫下中农,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指引下,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县革委会为了推动这个运动的深入发展,决定以典型引路。杨嘉宾满腔热忱地深入社、队蹲点,同时,还跑遍了全县十六个公社,亲自调查,发现典型。这年秋收时候,姚关公社传来一个消息,说是这个公社朱市冲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和干部,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战天斗地,一年打了一个翻身仗,粮食平均亩产由原来的二百五十九斤上升到四百五十七斤。杨嘉宾听了十分高兴,因为他还没有亲自调查,便没有轻易表态。听了姚关公社的汇报后,他一声不吭地来到朱市冲。
来到朱市冲后,他没进村,就先把这里的田地统统看了一遍。这是他多年来的老经验了。他认为,那个队的生产搞得是好是坏,不需找干部和群众,只要到田边地头一转,就可以知道了。当时,展现在他眼前的景象是:终年渍水的冷浸田,变成了一块块整齐的条田,田间穿插着一条条又宽又深的排水沟,田里长着茁壮的麦苗;乱石累累的火星山坡上,新开出一层层的梯田,铺盖着茂密的绿肥。看到这些情景,杨嘉宾很快就认为朱市冲抓改田、改土、改梯田的“三改”抓得好,学大寨学到“点子”上了;朱市冲有山有坝,在施甸有很大的代表性,如果全县七百九十二个生产队,都照朱市冲这样干,全县的农业生产就会大大改观了!晚上,他听了生产队干部关于“三改”情况的汇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立即建议县革委会,召开全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会,推广朱市冲的经验。
杨嘉宾满以为三级干部会后,朱市冲的经验会很快在全县推广开。可是他到各地一看,无论山区、坝区,“三改”动静都不大。山区的沙子大队根本没有行动。他问那里的干部:“你们打算几时赶上朱市冲?”党支部书记李绍海不冷不热地回答说:“四年”。杨嘉宾批评说:“你是在搞爬行主义吧!”李绍海有些不服地说:“你说我们搞爬行主义,就请你到大地山去看看我们是怎样爬行的吧!”他们沿着一条八公里长的盘山大沟来到大地山。杨嘉宾抬头一看,那高高的大地山坡上,一层层新开的梯田,从怒江边一直伸到山顶,这时他才发现沙子大队的改山工作,已经做出很大成绩,因此对朱市冲的“三改”并不那么信服。坝区的五楼生产队也没有动静,队干部的理由是:“这里没山可开,没地可改,朱市冲的经验好看不好学。”在杨嘉宾一向蹲点的民和公社里,虽然集中了大部分劳力搞“三改”,可是深入一了解,人多工效不高,进度并不快。
朱市冲的经验为什么推不开呢?杨嘉宾想来想去,他认识到以物比物越比越不服,关键还在于要看人的积极性发挥得怎样。想到这里,他认识到,上次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只抓了物,没有抓人的思想,又犯了过去不突出政治的错误。那么,朱市冲是怎样发挥人的积极性的呢?他带着这个问题第二次来到朱市冲。
这时,正值春耕大忙季节,各种农活十分繁忙。早晨天蒙蒙亮,生产队的号声刚一响,社员们就积极奔向自己的岗位。男的?喝着耕牛犁田耙田,女的紧张地埋头插秧,老人忙着准备翻晒小麦、烧水送茶,红小兵还利用上学之前的机会,赶着帮队里挑几担秧,送几次肥。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为什么这里的群众出工这么整齐,干活这样积极呢?杨嘉宾发现,原来这个队把全队整劳力和半劳力按体力的强弱和农活的种类,分成十九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安排农活,各组有组长,在生产队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地完成全队的生产任务,并统一评工记分。他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非常高兴,他想:这不正是我研究了很久没有很好解决的经营管理问题吗?看来主要就是这里的干部有一套经营管理的经验,劳动组织严密,评工记分合理,所以把全生产队男女老少社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于是,他在姚关公社召开了会议,向全县社、队介绍朱市冲生产队的经营管理经验,并一再强调经营管理对搞好当前春耕生产,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重要意义。他以为朱市冲的经验这次总该推广开来了吧!可是,他没想到,许多社队开始虽然照朱市冲那样,把所有社员编成各种作业小组,但有的越抓越乱,干部、社员意见很大;有的搞了一阵子,就坚持不下去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杨嘉宾埋怨社队干部对抓好经营管理认识不足,抓得不紧。
两次抓点,杨嘉宾可算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干了,而且知错就改,这还有什么说的呢!可是这次整风,群众反而批评他“施甸通”抓点“抓不通”,甚至还说他是“走老路”。他怎么也想不通。
正当杨嘉宾思想闹不通的时候,姚关公社党委书记董福寿给他讲了杨家村生产队三学朱市冲的事迹。这个队和朱市冲同在一个大队,只有一水之隔,是全大队有名的“老大难”单位。为了迅速摘掉“老落后”的帽子,杨家村的生产队长沈体全带领群众第一次学朱市冲的“三改”,第二次学朱市冲的经营管理经验,但是,社员积极性都不高,变化仍然不大。问题到底在那里?他们派出代表,到朱市冲深入学习,同时,又请朱市冲生产队的干部到自己队里介绍经验。这时他们才明确了原来朱市冲最主要的经验,在于学大寨学到了“根本”,坚持了“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他们根据朱市冲的这一经验,首先进行开门整风,干部主动检查过去不突出政治的错误,并带头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狠抓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个根本。这样抓了以后,全队革命、生产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干部们深有体会地说:“前两次学朱市冲,学来学去只学了皮毛,这次才算学到了根本”。
杨家村的经验对杨嘉宾震动很大。这时,正好县委领导同志找他谈心,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光辉著作,帮助他总结前两次到朱市冲调查研究的经验。毛主席指出:“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那些在革命时期还只会按照常规走路的人们,对于这种积极性一概看不见。”毛主席还说:“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对照毛主席的教导,杨嘉宾回忆自己两次调查的经过,思想逐渐开朗起来,他认为群众批评自己“走老路”批评得正确。“老”就老在满足于老经验,老一套,满足于“手捏过锄把,身沾过泥巴,抓生产问题不大”;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放松了理论学习,因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后,自己虽想努力改正过去的错误,有紧跟毛主席干革命的朴素阶级感情,但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研究,而是按老框框办事,被一大堆表面现象所迷惑,变成了脱离政治的“实干家”。想到这些,他决心第三次到朱市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锐利武器来指导自己的调查研究。
这次,杨嘉宾随身带着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来到朱市冲。
他一进村,就一头扎到群众中去,诚心诚意地向群众学习。事情是这样的奇怪,前两次他没有注意到也没有想到的许多新事物,现在都展现在他面前了。在路边,他看到一队红小兵在忙着积肥,他赞扬他们说:“你们辛苦了,为学大寨立了功。”娃娃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辛苦,为革命种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参加围湖造田,看到社员们冒着寒风,踏着冰冷的湖水,高声朗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把一担担沙土挑到湖里,他激动地对社员们说:“你们干劲真大啊!我要向你们学习。”几个女社员回答说:“对照毛主席的教导,比起先进社队我们还差得远呢!”人们还告诉他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社员们讨论如何完成种药任务,一个社员提出:“保证完成任务,为拿一万元而奋斗。”大家一听,觉得这个口号不对头,立即反驳说:“我们是为革命种药,不是为拿钱干活。”于是,社员中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员就带领大家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教导,通过对“为拿一万元而奋斗”这个口号的分析,使大家认识到,是为革命种田,还是“为钱干活”,这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从而提高了社员们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在三下朱市冲的十多天调查中,杨嘉宾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认识到,朱市冲这好,那好,归根结底是干部、社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好;田变、地变、产量变,最根本的是人的思想变了。这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伟大的革命现实。而自己呢?由于没有很好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结果在朱市冲的两次调查中,都失败了。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才深刻感到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教导,对自己无比亲切。从此以后,杨嘉宾除了在机关抓紧时间刻苦看书学习以外,每次下乡总带着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走到那里,学到那里,并且努力在实践中运用。他把认真读马列的书,认真读毛主席的书,作为自己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根本来抓。
杨嘉宾把三访朱市冲后所了解到的情况,向中共施甸县委作了汇报,受到县委的重视。县委经过再次调查,及时在朱市冲召开了全县政治工作现场会,并向全县发出了远学大寨,近学朱市冲,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的号召。这次现场会后,一些原来觉得朱市冲“好看不好学”的社队,现在认为好学了;原来对朱市冲经验不服气的沙子大队支部书记李绍海,也主动背着行李,徒步走到朱市冲,认真地向朱市冲的贫下中农学习。推广了一年多都推不开的朱市冲经验,很快在全县推开了,全县迅速建立了一支政治工作骨干队伍,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活跃,群众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新人新事大量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全县革命、生产形势越来越好。
施甸县报道组 新华社通讯员(附图片)
中共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县委书记王恩化(左二)、副书记张国铉(左三),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贫下中农亲切谈心,了解情况。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