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僾尼农奴登上了学校的讲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9-25
第4版()
专栏:

僾尼农奴登上了学校的讲坛
僾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过去,僾尼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千百年来都是刻木记事。如今,在勐腊县境内的僾尼山下,却有了一所僾尼人自办的农业中学。在那里,常有一位三十岁上下的僾尼干部给革命师生讲课。他理论联系实际,讲得生动活泼,很受欢迎。这位教师名叫张克,在旧社会是被封建头人当牛马役使的奴隶,现在是勐棒公社大关大队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大队党支部委员。
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张克从小就过着“火塘充被盖,野菜当食粮”的生活。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他和寨子里的翻身农奴们,要求组织起来,走农业集体化的康庄大道。可是,那时有人说:“咱们没人识字,连个当会计的人都找不到,怎么办合作社?”张克自告奋勇地说:“找不到会计,我当!”他想,就是刻木记事,我也要把账目管下来,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走下去,天雷打不散,九牛拉不转。
张克不会记账,就用竹片当工分本,用尖刀刻记工分。分配时,不会算术,就端出一盆包谷粒,先计好总数,然后一颗一颗地“分配”到各户社员的名下。有一次搞年终结算,他面前放着代表社员户数的几十只大碗,把代表工分的包谷粒从一个大盆里一颗一颗地数着分到各个大碗里,一连数了三天三夜,还没分完。这种情况,坚定了张克向愚昧落后作斗争的决心。他深刻地认识到,僾尼人没有文化,是万恶的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山官、土司、头人残酷压迫的结果。他下定决心:为了在毛主席指引的大道上更好地前进,非学文化不可!从此,他一方面更细心地用刻木记事和数包谷粒的办法,把集体经济的账目管好,把分配搞好;一方面在亲人解放军的支持和帮助下,努力学习,既学文化,又读毛主席的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学一点用一点,不认识的字逢人就问,有时为了记熟毛主席的一个观点、一句话,常常学到深夜。现在,他不仅能用文字记账、核算,进行分配,还能阅读“老三篇”和毛主席的部分语录。
僾尼人有了毛泽东思想,有了文化,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一九六九年,僾尼山上办起了人民公社,张克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翻身农奴推选他为大队贫下中农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他日夜奔忙,和贫下中农一起办起了三所小学,使全大队一百五十多名僾尼儿童入了学。现在,僾尼人不但有了自己的会计、记分员、读报员、赤脚医生,还有了第一代僾尼教师。每个生产队办起了政治夜校,在学习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毛主席著作,全大队的大部分青壮年都能阅读“老三篇”。
春风得意马蹄疾。今年开春,大队党支部决定创办第一所农业中学,并把筹建的任务交给张克。没有现成的校舍,他带领革命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一个半月的劳动,第一所农业中学创办起来了。
开学这一天,僾尼人第一批中学生,兴高采烈地坐在教室里,等老师上课。饱经风霜的张克进来了,他凝望着毛主席的画像,件件往事涌向心头,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他登上讲台,拿着当年刻记工分的竹片和一盆包谷籽,激动地说:“同学们,要牢牢记住啊,有了毛主席,才有僾尼人的今天,有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才有僾尼人的幸福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