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安徽省下放干部插队落户干革命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10-06
第2版()
专栏:

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安徽省下放干部插队落户干革命的故事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安徽省大批下放干部正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他们象红色种子撒遍江淮大地,在人民群众中吸取着丰富的政治营养,生根,发芽,开放出灿烂的花朵。
重新经风雨 人老心更红
这批到农村插队落户的干部当中,有在毛主席指挥“十万工农下吉安”时参加革命,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也有曾经在抗日烽火中杀敌立功的老八路。他们把这次下放劳动看作是“第二次入伍”,是紧跟毛主席继续革命的新起点。他们在群众斗争中重新学习,焕发了革命青春,雄姿英发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洪流当中。
下放在淮北涡阳县店集公社西王桥生产队的省直机关干部张一夫,便是这批老同志中间的一个。
张一夫是苏北人,过去在新四军里当过指导员。他所在的部队曾经在涡阳这一带跟日寇打过仗,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这里还留有难忘的印象。尽管涡阳县在安徽淮北地区,目前还是比较艰苦的县份,张一夫还是坚决请求上级领导同意,带着他的妻子儿女来这里插队落户干革命。
张一夫同志来到西王桥以后,贫下中农对他进行了深刻的阶级教育。一些老贫农对旧社会的控诉,触动他回忆起自己父亲、母亲和两个弟弟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血泪家史。他正是怀着这样的阶级仇恨参加革命的。那时候,他抱定“紧跟毛主席,革命不回头”的坚强意志,在消灭日寇、蒋匪帮的枪林弹雨中勇敢战斗。可是进城以后,由于没有牢记毛主席关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下,走上“三脱离”的邪道,阶级感情不象战争年代那么深厚了,同群众的关系远不如过去那么密切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为此受了点冲击,心里还有些不服气。今天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重新回到群众中来,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一次,他害病发高烧,几天不能吃喝,贫下中农连奔带跑地把他抬送到七十里外的县城医院进行急救。这时候,当年在战场上负伤,淮北的民工冒着战火把他抬上担架,辗转送往后方医院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群众的形象在他脑海里变得更加高大了。他下决心要在西王桥扎下根来,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彻底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组织上曾经两次要调他到县里去工作,他一再表明自己的决心,领导上同意他留下。
为什么西王桥长期落后上不去?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张一夫终于摸清了底细,原来是阶级敌人进行破坏。在公社、大队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西王桥贫下中农一起,打了一场对阶级敌人的进攻战,大灭了阶级敌人的威风,大长了贫下中农的志气,贫下中农牢牢掌握了印把子。
张一夫还和生产队干部、贫下中农一起,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和“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教导,制订了植树造林、发展副业等规划,以林促农,以副养农。在他插队以后的两个冬春,推动社员采集树种二万五千斤,育苗七十二亩半,全队平均每人植树四百一十六棵。去年西王桥的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加四万斤。
洗刷旧思想 接好革命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革命大熔炉里,不仅有许多老干部焕发了革命青春,还有更多的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在茁壮成长。他们把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当作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最好课堂,自觉地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练自己,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考验自己,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贡献了一份力量。
下放干部陆仁德,从小生长在城市,由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后又在机关工作。他是学农的,却看不起农村;他工作在农业厅,却很少到农村去;既不熟悉农业生产,又不关心贫下中农。十几年来,尽管思想上有要求进步的愿望,但是在刘少奇修正主义干部教育路线的毒害下,“闭门修养”,脱离三大革命斗争实践,始终没有找到实现思想革命化的正确道路。
三年前,遵照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陆仁德来到固镇县曹老集公社插队落户。
下来以后,他主动提出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五保户王奶奶在一起吃饭,一方面帮助老奶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位老贫农补一补阶级斗争这门主课。他经常请老奶奶讲家史、村史,每讲一次,都受到很大教育。他通过参加劳动,访贫问苦,进行社会调查,摸清了生产队阶级斗争的情况,同贫下中农一起,对破坏农业学大寨的坏人坏事展开了坚决的斗争。这样,既促进了生产队面貌的变化,又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
陆仁德在下放两年多的时间内,同村里广大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立场、思想、感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轻视农村,轻视劳动,轻视贫下中农,现在决心以农村为家,以劳动为荣,拜贫下中农为师,扎根农村干革命。
公社党委分配陆仁德兼管“五七”小组的工作。他跑遍全公社二十七个大队每个下放干部的家和每一个知识青年插队小组,帮助队干部做好再教育工作。他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因劳累过度病倒了好几次。有一次胃出血,领导上劝他休息,他还以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重,带病继续工作。
陆仁德逐步从修正主义路线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革命化的道路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党的五十周年的光辉节日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转移立足点 旧貌换新颜
在插队落户的干部中,有一批原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过去受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常年蹲在高楼深院,很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来到农村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经过阶级斗争和艰苦劳动的磨练,他们的立足点逐渐转向无产阶级方面来。不少同志发挥了自己的业务专长,同贫下中农一起大搞科学实验,为加速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省农业科学院下放到利辛县马店公社土楼大队的陈典和其他同志,过去都搞过科学研究,各有一些专长。原来以为到农村以后,搞搞科学种田,还是不在话下。哪知一接触实际,就暴露了问题。例如,他们参加搞土法生产“九二○”农药,就感到困难重重。过去,他们只搞过洋法生产,高压灭菌,用贵重药品消毒,用很贵的菜做培养基。现在,在偏僻的农村,哪里去搞这些贵重的设备和材料呢?正当他们思想上产生动摇的时候,贫下中农坚定地说:“一定要干,没有洋的,就干土的。干革命嘛,哪能没有困难!”贫下中农总结了平时做酱和发面的经验,想出了一套办法,既简便易行,又符合科学道理。陈典他们吸取了贫下中农的智慧,总结出加大接种量、碱化环境等一套土法生产的经验。结果,在一间小草屋里,用当地取之不尽的白碱土刷刷墙,用麦麸等作培养基,用酒瓶、瓦盆、蒸笼等简陋工具,生产出了质量良好的“九二○”农药。
这件事使陈典他们深深感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科学研究人员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老老实实地拜贫下中农为师,才能实现思想革命化,才能搞好科学研究工作。
从此,他们更加注意放下架子,一面向贫下中农热情传播科学知识,一面虚心学习和认真总结贫下中农的实践经验,使这个大队的科学种田搞得十分活跃。通过科研人员与贫下中农密切结合,共同努力,这个大队已经成功地用土法生产出“九二○”农药和“五四○六”固氮肥,推广了糖化饲料,引进了小麦、玉米等优良品种,对促进农副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不小作用。陈典同志深有体会地说:“过去脱离实际吃尽了苦头,现在与贫下中农结合尝到了甜头。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我们要坚定地走一辈子。”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