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盐碱滩上闹革命——记新潮九队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夺取粮食高产再高产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10-24
第1版()
专栏:

盐碱滩上闹革命
——记新潮九队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夺取粮食高产再高产的事迹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黄海之滨盐碱滩上,出现了一个认真学习和运用毛主席哲学著作夺得旱地粮食作物高产的先进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新坍公社新潮大队第九生产队。几年来,这个队的贫下中农不断探索旱地粮食作物高产的途径,继去年获得旱粮亩产两千斤的丰硕成果之后,今年又有新的进展:夏熟作物和玉米两季平均亩产已接近两千斤,第三熟也丰收在望。
新潮九队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南侧。现在,踏上九队的土地,放眼远望,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欣欣向荣景象:
这里河沟纵横,条田成行。齐崭崭的林带和水网,把全队四百多亩土地划成二十二块整齐的条田,有如翠绿的织锦。
这里,丰收的玉米堆满场头,香飘四野。棉田里银花盛开,新桃累累。
但是,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滩。土地被七沟八塘分割成数百块,“风吹一片白盐霜,下雨满田水汪汪”,人们每年能在田里熬出几十吨盐硝来,而粮食亩产不过百斤,皮棉不过十斤。
当时,面对着这样的自然条件,队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非常激烈。一小撮阶级敌人,同“三自一包”的妖风相呼应,鼓吹“各顾各”,“包产到户”,并叫嚷什么:“九队要翻身,除非河底的砖头浮起来!”煽动社员外流找“出路”。
生产队长、共产党员巴一恺,在这些日子里,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光辉教导,挨门挨户去找社员谈心,教育大家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召开了有共产党员、队干部、贫下中农积极分子参加的骨干会议,商量如何改变九队面貌。在会上,老贫农唐修高愤怒地说:“有人要叫我们走回头路,丢掉社会主义阵地,我们坚决不干!”老贫农唐存模流着眼泪激动地说:“旧社会,穷人没有一垄地。今天毛主席把这么大片的土地交给我们,我们不把它改造过来,怎能对得起毛主席?”会越开越热火。队长巴一恺从贫下中农身上看到了群众中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感到浑身是劲。他豪情满怀地说:“咱们贫下中农一条心,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就一定能叫九队变过来!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愚公能搬山,这点盐碱薄地我们一定能把它改造好!”
在队长巴一恺的带领下,贫下中农揪出了搞破坏的阶级敌人,灭了敌人的威风,长了贫下中农的志气。
改造盐碱滩的战斗开始了。长滩,是一块一百零二亩的死碱滩。这块地长不起一棵庄稼,泥水比盐卤还要苦,一年只收几巴斗盐蒿子。九队社员首先在这块地上开刀,立志叫这个老碱滩献出粮食。
正是北风凛冽的寒冬,土地冻得象铁板。要把长滩改造过来,就得开沟淋盐,垫高地面。贫下中农凑钱买来几把铁镐,一点一点地刨,然后用碗口粗的木棍撬。共产党员嵇勇之一马当先,撬出来的冻土块,重的上千斤。虎口震裂了,鲜血直滴,他却越干越乐呵。
新潮九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就是这样,用革命的意志抗严寒,化冰雪,经过几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在荒凉的长滩上开沟治碱,把一百多亩土地垫高了一尺,使这个老碱滩,变成了麦香棉白的粮棉仓。接着,他们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队共开好南北七条大沟,东西十二条中沟,挖掉了三十六个高墩,填平了二十多个死水塘,把零散不平的盐碱薄地,改变成为二十二块旱涝保收的整齐良田。条田似锦河如网,千年的碱滩变了样。一九六六年,全队粮食平均亩产超《纲要》,皮棉亩产过百斤,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鼓舞下,新潮九队的干部和社员决心夺取高产再高产。
生产队长巴一恺根据以往的经验,认识到:要使产量更上一层楼,必须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为此,他带领贫下中农代表到外地高产单位去参观学习。回来以后,他们根据外地水田一年三熟的经验,结合本地的水利、土质条件进行研究,决心摸索旱地作物一年三熟的办法。
把群众多年习惯了的一季小麦一季玉米的两熟制改成一年种三熟,这是一场生产上的革命。生产队首先建立了由队干部、老农、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科研小组,开展一年种三熟作物的试验活动。他们根据当地无霜期的长短,经过研究,决定在收获麦类作物之后,再种两季玉米或种一季玉米一季山芋。一九六六年他们这样试种的双季玉米和在春玉米田里套种的山芋、早熟豌豆和荞麦,产量都比较低,没有能得到预想的效果,有的还影响了上茬庄稼的产量。
试验没有成功,有些人泄气了。一小撮阶级敌人也乘机跳出来进行破坏和捣乱。生产队领导班子首先组织社员狠狠地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接着领导群众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毛主席说:“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毛主席的教导,使他们看到这次试验虽然产量不高,但证明旱地三熟是可以搞成的;这次之所以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是由于违背了客观规律,没有按照各熟作物的生长特点,正确处理好前后茬之间相互争季节、争阳光、争水的矛盾。
总结了经验,坚定了信心,他们从一九六七年开始,又连续试验了三年,摸索玉米和山芋怎样套种才能得到双高产。第一年,玉米采取双行单株的方法播种,结果玉米得了高产,山芋产量仍然很低。这是为什么?科研小组组长唐玉超带领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的《矛盾论》,遵照毛主席关于“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这一教导,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认识到:山芋产量不高是因为玉米太密,遮住了山芋的阳光和露水。为了解决山芋低产问题,第二年他们把玉米的行距放宽一倍,结果山芋获得了大幅度的增产,可是玉米却减了产。这又是为什么呢?唐玉超又一次带领大家从毛主席的《矛盾论》中找答案。“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毛主席的教导,使他们得到了新的启发,找到玉米减产的根子原来是顾了山芋的透水透光,降低了玉米的密度,造成了玉米的减产。
第三年,他们总结了前两年的经验教训,改进了套种方法,结果玉米单产达到七百多斤,山芋单产二千五百多斤,摸出了高产门径。
经过科研小组和广大社员共同努力,搞出了成果。一九七○年,全队大面积普遍推行了麦子、玉米、山芋套种的三熟制。这一年,粮食作物亩产达到了两千零二十七斤。
旱地粮食作物亩产两千斤,给人们打开了眼界,鼓舞了继续前进的斗志。去年秋天制订秋播计划时,他们就大胆地提出了夏熟一季超《纲要》的新目标。
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大家决心打破麦子不能高产的老框框,硬是在麦子上下功夫,一着不放松。今年,在三麦生长的全过程,生产队长巴一恺始终抓住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这一环,不断地开展反骄破满的斗争,胜利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一个冬春的苦干,今年这个队一百七十八亩麦子获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产,平均亩产达一千零一十一斤。
他们以培育麦子的同样精神和态度,培育玉米。在精选良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的道道工序上,都严格要求。玉米也创造了高产纪录,亩产达九百斤,比去年增加五十五斤。目前,第三熟的晚玉米和山芋也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现在,新潮九队的经验,已在新坍公社遍地开花。一片片盐碱地正迅速被改造过来,苏北旱地的粮食产量正在赶上江南的水田。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