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加强对农业学大寨的领导 安徽农业战线形势越来越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12-11
第1版()
专栏:

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加强对农业学大寨的领导
安徽农业战线形势越来越好
据新华社合肥十日电 安徽省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带领农村广大干部和社员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今年全省农业生产又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在去年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基础上持续上升;棉花、油料、茶叶的产量和生猪饲养量也都保持或超过了去年的水平;造林面积比去年有较大增长。
中共安徽省委和省革委会在领导农村工作中,遵循毛主席关于“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的教导,根据安徽的特点,提出了“抓淮北,促全省”的工作方针。淮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省将近二分之一,人口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地区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的破坏,长期处于易涝易旱、多灾低产的状况。解放后,淮北人民在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艰苦奋斗,改造河山,使生产状况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淮北的落后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安徽省革委会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抓淮北,促全省”的工作方针,首先充实和加强了淮北地、县、社、队各级的领导班子力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彻底批判刘少奇及其在安徽代理人推行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树立“要干,要革命”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使广大淮北人民在初步解决了洪涝灾害威胁的基础上,又在淮河及其支流沿岸兴建一批机电排灌站,提引河水灌溉农田;在平原上广泛打井,充分利用地下水,以补地面水之不足。广大淮北人民还对占耕地大部分的盐碱地和砂礓土,展开了大规模的改良土壤活动,促进了淮北农业丰收。去年淮北地区粮食总产量比前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五点六,今年又比去年有所增长。近两年淮北地区已调出粮食二十亿七千多万斤,初步改变了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
淮北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条件较好的江淮地区和皖南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有了新的发展。在长江淮河之间的安徽省西部地区,解放后国家投资兴建了著名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四大水库以及利用这些水库的水进行灌溉的淠史杭大型灌溉工程。近一两年,这些地方的干部和社员狠批懦夫懒汉世界观,克服“大渠当枕头,再旱也无忧”的思想,狠抓蓄水和渠系配套工程,使库、渠、塘相连,初步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进一步发挥了淠史杭大型灌溉工程的效益。
中共安徽省委和省革委会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抓好典型”、“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的教导,在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做到抓两头、带中间,以一点带多点,以多点带全面,使全省农业战线出现了一个你追我赶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他们远学大寨,近学本地样板,把学大寨和学本地先进典型结合起来,取得巨大成绩。省委和省革委会还大力加强对后进队的领导。去年,首先抓了淮北二十个县的二十个后进大队的工作,今年又抓了江淮地区和皖南地区的五十几个后进大队。淮北地区的二十个后进大队近两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这二十个大队中有一半以上粮食平均亩产从两年前的一百多斤,上升到《纲要》规定的五百斤以上,有十二个大队已成为安徽省的先进单位。
中共安徽省委和省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省委和省革委会的一些领导成员,除了平时下去跑面以外,还分头选择了一个县和一个大队,作为联系的“点”,掌握第一手材料,总结经验,指导全盘,促进了全省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