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无堤养鱼塘”是怎样建起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12-18
第4版()
专栏:

“无堤养鱼塘”是怎样建起的?
江苏洪泽县洪建渔业大队党支部书记 刘士良
我们这里的渔民有一个体会:“人冷穿袄,鱼冷钻草。”在冬季,鱼儿喜欢钻进那些湖底水草稠密、淤泥较深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适宜鱼类保暖、取食,“既有床,又有粮”。冬季在这样的地方捕捞,鱼产就特别高。
但是,一到冬天,大部分水草都腐烂了,有的水草虽然没有腐烂,却又很零散,很难找到比较好的水草区。这时我们想,要是用人工制造一块块比较理想的水草区,把鱼引来多好呢?经过大家研究后,把稻草和芦花绑在芦柴秆上插到淤泥中,造了一块三十亩大的人工引鱼区。我原来预料围一箔能打鱼五千斤开外,可是,完全出乎意料,一次围箔只起鱼一千四百多斤。大家很失望,都说这么干不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有些人甚至想打退堂鼓。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以后,我对大家说:失败总有个原因吧,认真总结总结就能找出来。大家反复琢磨,认识到稻草、芦花都是死草,虽然在开始一段时间对鱼有保暖作用,但在水里时间长了就会腐烂发臭,不仅不能解决鱼的“粮食”问题,而且鱼也不肯呆下去。这时,我和大家又深追原因:为什么事先只考虑把鱼引来好集中捕捞,而没有考虑鱼饵这个大问题?这是只顾捕捞,不顾养殖的思想。我又和大家一起商量,决定把“插死草”变成“栽活草”,达到能养能捕的目的。
栽什么水草最适合?我和有经验的老渔民把各种水草进行了比较,都说蒿苗草具有根茎肥壮、越冬不烂的特性。过去,有的渔业队也在湖上放过菱,养过藕,植过蒲,栽过蒿苗草,但由于当时只是零星搞了一点,而且搞搞丢丢,许多能搞种植的浅水地带还是一片寡水。我们下定决心,这次栽插蒿苗草,一定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教导,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去年春天,党支部决定在三队搞试点,我参加了。我们把湖上零星的蒿苗草集中栽插到一块。蒿苗草很快就成活、发棵了。我又经常撑着小船到蒿苗区进行观察,发现蒿苗草发芽时,大大小小的鱼成群地游来吃嫩芽;蒿苗草放新叶时,许多喜爱浮游的鱼就争着吃蒿苗叶;蒿苗抽穗开花时,轻轻地拨动一下蒿苗秆,鱼儿就抢着吃落水的蒿苗花;蒿苗结籽了,穗头一撒到水中,鱼儿衔了就跑。我还发现,蒿苗草由于根部发芽多,中层透空气,又是春季鱼群产卵繁殖的好地方。大家高兴地说,蒿苗草区真成了咱们湖里的“无堤养鱼塘”、“常年储鱼库”。去年冬天,我们在三队试栽的十三亩蒿苗草区破冰围箔,一次捕鱼四千二百多斤。今年春天,为了做到又捕又养,在公社党委大力支持下,党支部发动贫下中渔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齐胸的深水里奋战了半个月,栽培了两千多亩蒿苗草,在湖里建立起了五十多个“无堤养鱼塘”。大家看看湖边蒿苗草一片绿,听听鱼儿欢跳声,这样喜人的景象,预报着今冬渔产将获得更大的丰收。
我们队“无堤养鱼塘”的建立,使我深刻认识到,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勤于实践,并且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就能使自己的认识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不断掌握渔业生产的主动权,使水产事业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更加蓬勃地向前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