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厂管校的有效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12-19
第3版()
专栏:

厂管校的有效措施
一九六八年八月,我们厂向宣化四中派出了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不久,又进一步决定学校由工厂管理。工人想管学校,但不知怎样管法。于是,我们组织全厂和全校开展大讨论,让大家想办法。工人们提出了车间和学校年级对口挂钩的办法。经过典型试验,我们感到这是厂管校的有效措施,就在全厂推广。
车间和年级对口,就是在厂、校革委会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让一个车间和学校一个年级对口挂钩。车间选派优秀工人参加学校工宣队,到学校对口年级担任领导工作;车间负责帮助学校对口年级搞好教育革命和管理工作。有的车间在这个基础上,还进一步实行车间班组与学校对口年级各班挂钩,各班组选派业余工宣队到对口班去帮助工作。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实行车间和年级对口挂钩,有很多好处。
一、发挥了全厂工人管理学校的积极性,使广大工人群众直接参加了教育革命,改变了只是厂党委和厂革委会几个人管校的冷冷清清的局面。车间把对口年级的教育革命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工人在业余时间主动到对口年级和班级帮助办学习班,做思想工作,和师生一起研究教育革命。工人参加管理学校,有了具体目标和具体对象。两年多来,全厂工人到学校参加教育革命活动的,共达两千余人次,形成人人关心学校的大好局面。
四中三年级原来是一个后进单位,实行对口挂钩后,车间确定一名负责人专门管这个年级的工作,向这个年级的各班选派了业余工宣队,并派老工人到这个年级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又把师生接到车间,和工人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斗私批修。工人下班后,也主动到这个年级找师生谈心。由于发动全车间工人参加管理,仅一个学期就改变了这个年级的后进面貌。
二、有利于师生更好地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和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四中和我厂只隔一堵墙,文化大革命前,根本不相往来。车间和年级对口挂钩前,虽然关系比以前密切,但师生到车间还要事先联系。实行车间和年级对口挂钩后,师生经常到车间备课、讲课、参加政治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向工人阶级学习,参加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两年多来,师生来厂参加集体活动一百五十多次。这是对口挂钩前根本无法做到的。
三、使工宣队不脱离车间工人群众,增强了工宣队进驻学校的群众基础,为工宣队自身思想革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工宣队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车间领导和工人帮助解决;工宣队员有缺点错误,车间领导和工人帮助克服和纠正。铸造车间的两位主要负责人,经常了解工宣队员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并多次到对口年级讲课,具体帮助工宣队抓教育革命。
四、为学校提供了大量兼职教师。两年多来,从厂党委委员到车间班组长和工人,很多人到学校讲过课。锻造车间党支部委员、老工人杨凤祥,工作任务重,但只要学校和对口年级需要,工作再忙也要去备课和讲课。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仅他一个人就到学校备课、讲课二十多次。象杨凤祥这样的同志,每个车间都有,已逐渐形成了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各车间工人为帮助对口年级搞好教育革命,从图纸、实物到现场,只要有条件的尽量满足需要。去年,学校三年级要到结构车间上现场课,车间领导和工人特地调整了工作时间,重新安排了生产任务,空出机床让师生来上课。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车间和年级对口挂钩,是加强工人阶级对教育革命的领导,使教育与三大革命运动紧密联系,使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密切结合的有效措施。自从采取这项措施后,我们不象以前那样忙了,学校却比以前管理得更好了。
实行车间和年级对口挂钩,对工人的思想革命化也有很大促进,也有利于工厂抓革命促生产。去年,铸造车间派到对口年级搞教育革命的人虽然很多,但却提前六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创造了车间最高生产纪录。
中共宣化工程机械厂委员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