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印度的“贱民”阶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12-20
第6版()
专栏:答读者

印度的“贱民”阶层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十二月七日发言中,提到印度还存在几千万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这贱民阶层是怎么回事?
答:印度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反动统治,很早以来实行一种世袭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贱民”阶层是种姓制度的产物。按照这个制度,社会上的人,按照社会地位被划分为不同的种姓,人一生下来就属于某一特定的种姓。种姓之间,界限非常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一起吃饭,一起走路。
印度最初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或贵族)、吠舍(平民)和首陀罗(奴隶)。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日益增多,制度日益复杂,种姓之外又出现了一大批所谓“不可接触者”,即“贱民”。
“贱民”大部分是没有土地的雇农和从事所谓“不洁”行业(洗衣、清扫等)的贫苦人民。他们不能与高等种姓的人通婚、接触。他们收获的谷物只能以最低价格出售,他们的子女只能进专设的学校。“贱民”实际上是变相的奴隶。他们在社会上受压迫、受剥削、受歧视最深,是印度最低层的社会阶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