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记战斗在内蒙古乌梁素海的知识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1-10
第4版()
专栏: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记战斗在内蒙古乌梁素海的知识青年
在内蒙古乌梁素海地区,一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战斗,正在朝气蓬勃地进行着。参加建设的一批城市知识青年,热情高,干劲大,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刻苦地改造主观世界,在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
搬沙整地夺丰收
乌梁素海南岸,有一片沙丘毗连、人烟稀少的荒原。战斗在这里的生产建设部队某连十二名女知识青年,怀着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的雄心壮志,用双手搬掉大小一百多个沙丘,整修成七十亩良田。接着,她们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二十五亩地里试种小麦、高粱、棉花、芝麻等作物,获得好收成,并为当地选育了一批良种。这些知识青年大胆进行科学试验的革命精神,受到人们的赞扬。
去年三月,十二名女知识青年决心在沙荒地上造良田的消息一传出,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里的沙丘一个连着一个,大风刮起沙满天,太阳暴晒冒青烟,不要说建造良田,就是把这些沙丘搬掉,至少也要半年八个月。听了这些议论,知识青年们毫不灰心。她们用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决心迎着困难前进。
内蒙古的三月,寒风刺骨。十二名女知识青年拿起铁锹,投入搬沙整地的战斗。她们一铲铲把沙丘削平,又担着几十斤重的土筐把沙土运到远处,两腿跑得又酸又痛,两肩压得又红又肿。在困难面前,她们斗志旺盛,豪迈地提出:“担子纵有千斤重,我们意志坚如钢,铁锹开出试验田,双手建设新边疆!”她们迎着风沙,冒着严寒,坚持战斗,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削平大小沙丘一百多个,开出七十亩农田。
四月中旬,临近播种季节,女知识青年们一面平整土地,修渠打埂,一面四出拣粪,改良土壤。播种作物,大家都缺少实践经验。开始,她们照书本上的说法,把高粱种了两寸深,但几天后没有出苗。后来,她们请教当地有经验的老农,才知道新开的荒地墒情不好,播深了影响出苗。接着,她们采取深开沟浅覆土的方法,播了一寸深,过了几天小苗就出齐了。经过精心管理,她们试种的高粱获得好收成,有的地块平均亩产达到七百斤。她们试种成功了二茬豌豆,打破了当地不能种二茬作物的旧习惯。经过她们的细心试种和管理,内地的棉花和芝麻等作物也在边疆落了户。
盐碱荒地种水稻
去年春天,内蒙古某生产建设部队的几个知识青年,接受了在乌梁素海岸边盐碱荒地上试种水稻的任务。这个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严重碱化,从来没有种过水稻。有些人听说在烂泥塘里种水稻,惊奇地说:只见过烂泥塘里长芦苇,没有听说烂泥塘里还能长庄稼。有的人甚至说,几个城里来的青年人,能搞出个啥名堂?到了秋后,恐怕连稻草也收不回来。听了这些议论,几个知识青年毫不动摇。他们说,虽然我们没种过水稻,但本领是在实践中学会的。只要我们敢想敢干,有科学的态度,虚心学习,大胆试验,就一定让烂泥塘长出水稻。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认真学习水稻育秧的知识,到处向别人请教,研究插秧技术。
四月,内蒙古的大地仍未解冻。知识青年杨仁宇等,冒着严寒,凿开冻土,栽上风障,整理秧田。天一转暖,他们就下种育秧。几天过后,稻种发出嫩芽,由黄变绿,格外喜人。可是,当秧苗长到二寸高时,苗叶渐渐变黄,苗根也发黑了。杨仁宇等看到这个情景,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日夜守在田边观察,研究救治的办法。当他们发现红线虫在稻田活动时,以为苗黄根黑的原因,是红线虫咬伤了秧苗,于是撒下“六六六”药粉,把红线虫统统杀死了。可是,秧苗并未转青,苗黄根黑的现象仍在继续蔓延。这是什么原因?杨仁宇等步行几十里,到附近兄弟单位求教。有人告诉他们,苗黄根黑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含盐碱的水把秧苗烧坏了。杨仁宇等受到了启发,立刻跑回田边,一尝秧田水,果然又苦又咸。于是,他们采取勤换水勤晒田的办法,使秧苗很快返青,适时插到大田里。
经过一年的艰苦锻炼,这些知识青年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试种的水稻也获得了丰收,在烂泥塘里栽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七百五十斤,有的地块平均亩产高达一千多斤。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