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贵州高原公路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1-13
第4版()
专栏:

贵州高原公路新貌
贵州高原,山峦迭嶂,河流湍急,历史上素有“地无三里平”之称。解放以前,全省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坑槽密布的公路,各族人民备受交通不便之苦。“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对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这就是历史上贵州交通闭塞的真实写照。由于交通运输落后,山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运不进去,价格昂贵;当地的农副土特产品无法外运,价钱低廉。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奸商的重利盘剥,使广大劳动人民过着“斗米换斤盐,斤盐吃半年”的悲惨生活。
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以后,贵州省交通战线的广大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以当年工农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气概,登山涉水,劈开奇峰峭壁,穿越深谷急流,修桥筑路,决心使闭塞高原公路畅通无阻。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贵州高原的山山水水间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足迹。战斗在公路交通运输线上的广大共产党员、工人、贫下中农,忆红军,学传统,在巍巍的娄山关下修路,在汹涌澎湃的乌江两岸架桥,把当年工农红军走过的许多羊肠小道变成了一条条宽广的公路。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所在地——遵义县各族人民群众,在“遵义会议”的光辉照耀下,“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积极修筑公路。在最近几年中,遵义县建成了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的一百一十多条农村公路,使全县一百二十一个人民公社就有一百一十一个通了汽车。
过去,在赤水河畔的赤水县,方圆三、四百里,尽是荒山野岭,没有一里公路。解放后,赤水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不断规划公路建设,在一九五八年,首先建成了沟通全省公路干线的赤水到桐梓的公路,结束了赤水无公路的历史。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加激发了赤水人民改变山区面貌的积极性。他们响应党的“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在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的领导下,提出了修建赤磨公路的建议。
这条公路,一端在黔,一端入川,在磨刀溪与四川省合江县的公路相接,全长九十九公里,横穿赤水县三个区、十一个公社。修通这条公路,就沟通了全县五分之三的地区的交通运输。但是,修筑这条公路,许多地方要劈山斩峰,有的还要架桥飞渡,工程规模大,任务艰巨。赤水人民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满怀革命豪情,投入了建设赤磨公路的战斗。施工没有机械,他们土法上马,不懂技术,边干边学,缺少资金,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解决。经过广大社员的努力,征服了上坡十九公里下坡十七公里的麻风岩,打开了南门山,在面宽流急的官渡河上架设起公路大桥,一九七○年胜利地修通了赤磨公路。
位于贵州西南部的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洒雨区,是一个海拔一千二百米到一千八百米的富饶山区。这里盛产煤、铁矿石、木材、茶叶、药材和各种水果。过去由于没有公路,这些宝贵物资很少开发外运。当地需要的化肥、农药、农机具和工业品,也不能及时运进去。一九六九年,党的“九大”传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光辉指示,极大地鼓舞了这里的布依族、苗族和汉族贫下中农的斗志,他们决心自己动手修筑公路,迅速改变当地的交通面貌。
一九七○年冬,由洒雨区四千多名布依、苗、汉等民族组成的筑路大军,开进了洒雨公社到菁口公社的高山峡谷,打响了修建洒菁公路的战斗。洒雨区革委会的成员脚登草鞋,来到了施工第一线,同贫下中农并肩战斗。革委会副主任吴成忠在施工中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参加劳动,那里有危险,他就战斗在那里。勘测线路要爬山涉水,困难多,他劈荆斩棘,带领几名贫下中农打头阵;爆破有危险,他背上雷管、炸药冲向前,亲自点火放炮,炸石排险。全区的布依、苗、汉等各族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团结战斗,采用土办法,攻克了线路勘测、设计、开山铺路等一个又一个难关,苦战三个多月,挖土石方二十八万多立方米,架桥五座,建涵洞二十多个,胜利修通了二十二点五公里的公路。一九七一年四月一日,在欢庆党的“九大”胜利召开两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十多辆满载着化肥、农药和各种工业品的汽车,第一次从洒雨驶上了大坝、菁口等公社的土地。这时,早已等候在公路两旁的人群中,迸发出一阵阵欢呼声:“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在修建山区公路中,贵州各族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们关心兄弟民族比关心自己为重,艰苦工作干在先,危险活儿抢在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有个苗族、布依族、汉族聚居的雅水区董照公社,在这里传颂着十八名苗、布依和汉族贫下中农的子弟组成的民兵班,勇挑革命重担,不畏艰险为革命修公路的动人事迹。
事情是这样的,修建雅水到董照的公路,要经过一座叫猫鼻岭的大山,因为炸药不足,工程艰巨。公社党委在考虑把任务交给那个生产队去完成。十八名苗族、布依族和汉族小伙子了解到公社党委的意图,自告奋勇,组成了攻坚班,在民兵排长、布依族青年罗仕贤的带领下,虚心向老贫农求教,自己动手熬制火硝,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大战猫鼻岭。汉族民兵黄老孝出工走在前,收工落在后,撬石活重,他抢先干,爆破有危险,他推开兄弟民族的同志说:“这活有危险,我来干!”十八名不同民族的阶级兄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使猫鼻岭拦腰开了花,使公路盘山而过,夺得了雅水到董照公路全线通车的胜利。
一曲曲胜利的凯歌,改变了贵州的交通面貌。现在,全省通车的公路比解放前增加了十一倍以上,从省会贵阳到革命历史名城遵义,从层峦迭嶂的苗岭腹地到地势险恶的乌蒙山区,条条公路把各族人民紧紧相连。全省不仅县县通汽车,百分之九十二的区也通了汽车。
清晨,夜幕还未完全揭去,在贵州大小山城的长途汽车客运站和货运停车场里,各族旅客爽朗的笑语,喇叭的鸣响和汽车的发动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动人景象。霎时,一队队满载着旅客、支农物资及工业品的汽车驶向苗村、侗寨和工矿企业。盛产木材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大批木材无法外运,成堆腐烂在深山老林里。自从修通公路后,这个州的各族贫下中农砍伐外运大批木材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从县城至龙街公社的公路通车后的五个月中,仅粮食、百货和土特产的运输量即达七百吨,比过去人背马驮节约劳动力三万多个,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