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坚如磐石般的中阿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1-18
第4版()
专栏:

坚如磐石般的中阿友谊
中国新闻工作者访阿代表团
一九七一年冬,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带着中国人民和新闻工作者的深情厚谊,应邀在兄弟的阿尔巴尼亚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友好访问。我们先后访问了山鹰之国东部、北部、中部、南部的十二个区,和工农兵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亲身体会到阿尔巴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怀有的无比深厚的兄弟情谊,受到一次深刻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教育。无论是在积雪覆盖的北部山区还是依然一片葱绿的南部地区,是在首都地拉那还是在遥远的边防哨所,是在亲切交谈当中还是在匆匆相逢的旅途上,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友情的温暖,心情始终十分激动。
生活在友谊的海洋里
我们从踏上英雄的阿尔巴尼亚国土的时刻起,便沉浸在友谊的海洋里。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热情的话语,给我们留下极其美好的记忆。
我们到阿尔巴尼亚不久,主人怕以后下雪路滑,首先安排我们到东部高原科尔察访问。科尔察区的党政负责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区党委书记托迪·卢鲍尼亚同志说:“在科尔察,你们将亲眼看到我们区的全体劳动党员和人民,对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是多么热爱。”当代表团到霍查同志曾经在那里学习并任过教的拉奇·切林吉中学参观时,数百名师生冒雨佇候在学校前的广场上欢迎我们。一束束鲜花,一声声热情的问候,连续不断的“恩维尔—毛泽东”、“毛泽东—恩维尔”的欢呼声,使人们完全忘记了寒冷和霪雨,而从心底感到温暖。在以后访问的每一个区,我们都看到同样动人的情景。
我们访问了许多工厂和建设单位,处处看到中阿友谊的花朵盛开怒放。在斯库台区的毛泽东水电站,我们看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阿尔巴尼亚同志亲密无间地在一起劳动。人们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深山区的老人花几天时间骑着驴赶到水电站工地,要看看在这里的中国同志。他说:“过去许多外国人来到阿尔巴尼亚,他们都是为侵略和剥削我们而来的。毛泽东主席派来的中国同志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我一定要见到他们。”当他看到中国同志的工作情况后,兴奋地杀了一只羊,按照阿尔巴尼亚的传统形式送给中国同志,非要他们收下不可。在很多工厂的车间、办公室、俱乐部里,我们看到中国同志赠送的锦旗、礼品或其他纪念品,旁边是阿尔巴尼亚工人书写的赞颂阿中友谊的诗歌。我们在访问费里区的一个高产天然气井时,看到钻井工人自己布置起来的学习室:桌上整齐地放着马、恩、列、斯的著作以及霍查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墙上是两组剪贴起来的彩色图片,反映阿尔巴尼亚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钻井队机长米那·丘卡告诉我们:“尽管这里是在交通不便的山上,连吃水也要用毛驴从山下驮上来,但我们一想到胜利前进的祖国,一想到有伟大的中国人民和我们在一起,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在阿尔巴尼亚,有不少农业合作社以“阿中友好”作为自己的名字。我们来到科尔察区阿中友好合作社时,社里男女老少都出来欢迎代表团。我们在那里停留了四个小时,但大家都感到有表达不完的友情,讲说不尽的话语。当我们告别时,社员们依依不舍地送出好远。宾主一次次热情地拥抱、握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密鲁巴夫西姆(再见)”。在吉诺卡斯特,阿中友好合作社的男女社员穿上节日盛装,从十多里外的德洛波尔平原赶来,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吉诺卡斯特古城堡上为代表团演出了优美的阿尔巴尼亚南部民间歌舞。吉诺卡斯特木工厂工人瓦西尔·马斯托拉,他的在另外两个工厂工作的儿子,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女儿,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全家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赶来,演奏了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乐曲。当我们来到发罗拉区具有光荣传统的库奇村时,全村一片欢腾。这里虽然滨海,地势却在海拔六百米以上,路又崎岖难走,很少有外国朋友来过,但社员们对中国都非常熟悉。八十二岁的老人穆斯塔法·鲁奇热情地请代表团转达对毛主席和中国人民的问候。他说:“我经常收听关于中国的广播,我们有着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没有任何力量能使我们分开。”他的老伴、六十七岁的莎霍·鲁奇老大娘也说:“阿中友谊,这是刻在我们心坎上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两位老人的纯朴的话,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巨大的力量啊!
我们永远是互相支持的战友
中阿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在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修叛徒集团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的共同斗争中结成的。长期以来,两国人民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鼓舞、互相学习,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兄弟和同志。
在地拉那民族解放斗争博物馆里,讲解的同志指着一张已经发黄的印刷品说:在民族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里,阿中两国人民的心就紧密地连在一起。当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版的《人民之声报》就高度评价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指出“它以团结一切人民力量的榜样照耀着我们解放的道路”。一位老游击队员告诉我们:“在抗击意大利—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我们也关切地注视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孤立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在和我们一起战斗。”
中阿两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为两国友谊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反对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共同斗争,把两国人民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在斯大林石油城,石油工人和我们一起回顾中阿两国人民粉碎苏修封锁所走过的道路。他们说:在那黑云翻滚的日子里,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又是撤专家,又是撕合同,真是想把我们置于死地而后快!但我们两国人民有党的英明领导,有奋战冰雪草原的大庆“铁人”王进喜和为增产石油而献身的希胡和凯皮那样英雄的石油工人,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互相支援和帮助,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现在,中国早已结束了依靠“洋油”的时代,阿尔巴尼亚新的油田不断开发,油产量成倍地增长。这是两国人民和石油工人团结战斗的凯歌,是对修正主义者破坏阴谋的最好的回答!
去年十月二十五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提出的要求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在这场斗争中,阿尔巴尼亚政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美帝及其仆从的破坏阴谋遭到彻底破产的消息传到地拉那时,阿尔巴尼亚政府的许多部门,群众组织,工厂、学校的干部和职工,纷纷举行集会,并喜气洋洋地前往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祝贺。都拉斯港口的工人,阿尔巴尼亚最北部维尔莫什地区的合作社社员,都通过中国大使馆打电报给毛主席,表示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件和胜利,也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的胜利。一位名叫奈斯米娅的女同志正患重病,已经长期卧床不起。她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一消息后,叫人把电话挪在床边,奋力坐起来,亲自打电话给中国同志表示祝贺。中国同志听到她微弱而急促的声音,劝她安静下来再讲。她深情地说:“同志们,我的身体正患着病,但我的心和你们连在一起,分享着你们胜利的欢欣。”
中阿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共同斗争中,紧密团结,携手并进。我们就是这样一起笑谈帝、修、反的丑态,同享胜利的喜悦!
架设在人民心上的“友谊之桥”
我们访问了亚得里亚海滨的英雄港口——都拉斯。早在我们到达以前,人们就介绍说,这是一个“友谊之港”。它每年接待着几十艘中国远洋货轮和大批中国海员,是中阿两国人民团结战斗、密切合作的一幅缩影。
在港口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听到中阿友谊的动人的故事。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无锡”号轮船上的一个海员突然患了病,这时正是星期天的夜晚,又值风雨交加,一时找不到医生。港口的中国同志只好打电话给在市区的医生阿卜杜拉曼·什图拉,请他第二天来诊治。什图拉同志听说后,马上冒着风雨,徒步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船上,给病人打针、吃药,直到深夜两点多钟,看到病情好转后才离开。第二天一早,他又赶到船上,帮助把病人送进医院。那天,他一直守候在病人身边,到天黑时才离开。象这样不顾一切地抢救中国海员的事,对什图拉同志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九七○年九月的一天,中国“吉林”轮在地中海航行时,一个船员突然患了急病,同志们临时决定改变航程,到阿尔巴尼亚去。轮船到达时,正刮着暴风,一时不能进港。什图拉同志听到这一消息后,毅然乘小艇到停泊在港外的轮船上去抢救病人。风急浪高,从港口到轮船要一个多小时。到船边后,又因为风浪太大而无法靠近。要是扒绳梯上去,稍一不慎就会跌进翻腾咆哮的大海,或者被夹在小艇和轮船中间而粉身碎骨。但他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他让其他同志留在艇上,自己乘一个巨浪把小艇高高托起的机会,猛地一跳,抓住被狂风吹得剧烈摆动的绳梯,攀上轮船,及时地抢救了病人。事后,有人问他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力量,他坚定地说:“为了抢救中国同志,我什么也不怕!”
不仅在港口,就是在茫茫海面上,也传颂着中阿人民之间深厚友谊的动人事例。中国的远洋货轮“国际”号和阿尔巴尼亚远洋货轮“发罗拉”号,都是属于中阿轮船股份公司的兄弟船。一次,“发罗拉”号正航行在印度洋海面上,船员阿泽姆·马尼患了急性阑尾炎,只好送到最近的毛里求斯的一个医院去。病人需要住院治疗,“发罗拉”号又有紧急任务,船上的同志把他安顿好以后,就继续航行。不久,“国际”号经过这一带海域,船员们从电报里获悉这一消息,尽管毛里求斯不是在航行线上,仍然绕道一天,把马尼接到自己船上。大家千方百计地照料他,伙房为他作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喜爱的饭菜,一直把他送到地拉那。船员们说:“我们虽然多走了几百浬,但我们的心却和阿尔巴尼亚同志更近了。”由于长期以来团结合作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发罗拉”号和“国际”号双双获得了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团授予的一级劳动红旗勋章。
在港口的海员俱乐部里,港务局的几个负责同志和我们一起谈论着一桩桩阿中友谊的事例。港务局副局长萨布里·什特拉扎意味深长地说:“有人说这里不应该叫友谊之港,而应该叫‘友谊之桥’,它的一个桥墩在这里,一个桥墩在中国的广州。这个比喻也许更恰当一些。”他接着说:“从这里到广州,经过苏伊士运河有七千五百浬,如果绕道好望角,就有一万三千多浬。这桥也够大的了。”中阿轮船股份公司的阿方代理经理约万·兰恰里插话说:“它也是最坚固的桥,因为它是架设在我们两国人民心上的!”
是啊!不仅都拉斯和广州,而且阿尔巴尼亚和中国,不是也由一座友谊之桥把它们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吗?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阿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是经过激烈的国际阶级斗争考验的。”“不管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两党、两国人民,一定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伟大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指出:“不管是迢迢万里,还是高山和海洋,都阻挡不住我们。不管在美好的日子里还是困难的日子里,我们将象亲兄弟一样永远在一起。”
中国人民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敬爱的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是这座友谊之桥的缔造者;我们两党、两国奉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是它坚固的基石;而我们在共同斗争中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使它更加牢固、更加宽广。
这彩虹般的友谊之桥将永远屹立在欧亚大陆!
坚如磐石般的中阿友谊万古长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