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扎根金鸡岭,为革命养路——记连城县养路工人、共产党员俞玉亭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1-19
第4版()
专栏:

扎根金鸡岭,为革命养路
——记连城县养路工人、共产党员俞玉亭的先进事迹
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金鸡岭,矗立在福建省连城县的群山之中,飘带似的公路,沿着金鸡岭的陡坡盘旋而上。在这高高的山顶上,无论是大雪纷飞的凌晨,还是滂沱大雨的深夜,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养路工人,肩扛铁铲、沙耙,仔细地巡视着公路。他就是连城县交通管理站革委会副主任、共产党员俞玉亭。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俞玉亭胸怀远大目标,扎根在金鸡岭上,十三年如一日地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俞玉亭出生在长汀县一户贫穷的农家,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父亲给地主种地,活活被折磨死,家里五个兄妹,有四个被万恶的旧社会夺去了生命,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就给地主放牛,过着挨饿受冻的非人生活。一九四九年,毛主席派来的亲人解放军解放了长汀城,他才从此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他常说:“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没有我的今天!”
一九五八年深秋,俞玉亭接到上级通知,要调他到金鸡岭顶上的李屋道班金鸡岭小组去工作。金鸡岭山势险峻,地形复杂,俞玉亭要去养护的那段六华里长的盘山公路,就有二十七个弯道,十二处陡坡,有的地段长年阳光照射不到。岭上气候多变,夏天晚上还得盖棉被,一到秋天就得抱火笼。下小雨路面便出现“梅花洞”,下大雨又容易塌方,给养路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这里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山高坡陡路弯弯,云雾茫茫遍山间,坑槽水洞填不尽,养好此路难又难。”金鸡岭上的生活也比较艰苦,工房里没有电灯,吃水要到一里外的山坑里去挑,粮食也得到七八里远的地方去背。面对着这些困难,俞玉亭坚定地说:“党的需要就是我的战斗岗位,天大的困难也要去!”
俞玉亭到金鸡岭的那天,刚刚走进李屋道班金鸡岭小组的地段,正好碰到这个道班的养路工人在抢着运走塌方溜在路面的土和石头。他二话没说,把行李往路边一放,就跟大伙一起推着板车往返不停地运土,开始了在金鸡岭的第一个工作日。从此,俞玉亭在金鸡岭上,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送走了一个个风雪交加的严冬,迎来了一个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一九六四年,俞玉亭所在养路小组的其他三位工人,因为工作需要先后调走了,整个组的养路任务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他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更加勤奋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战斗。每天凌晨四点多钟就起床,吃过早饭,带上午饭,扛起沙耙,迎着朝阳出工。中间休息时,他便掏出随身带来的毛主席著作努力学习,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路边歇脚的汽车司机请教。夜晚,除了坚持到七、八里外的李屋道班参加学习外,自己还在小煤油灯下,一字一句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从中汲取战胜困难的智慧和力量。
俞玉亭把自己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都倾注到了养路工作中。他常说:“革命的养路工,就要把心贴在路上。”养路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养路迷”。
俞玉亭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家了。一九六四年,上级催促他回家结婚、度假。临走时,道班的工人再三跟他说:“这里有我们在,你放心回去好了”。他在家里刚住了三、四天,突然哗啦啦地下起了倾盆大雨,雨下得越大,俞玉亭心里越急,屋外的雨点,就好象打在他的心窝上。他再也坐不住了:“不行,我得赶紧回去检查公路!”他立即收拾起东西,只跟爱人说了一声,便冒雨返回了金鸡岭。
去年春节,他参加了省革委会组织的慰问团,出发慰问人民解放军。慰问结束时,已是农历正月初一,交通管理站党支部又催促他回家看看。他当晚住在站里,准备第二天动身。初二凌晨,俞玉亭打开窗户一看,大地已成了银白色的世界,雪还在不断地下。他想:金鸡岭上,雪一定比这里更大,再不去打扫公路上的积雪,汽车就很难开得动。于是,他就请站里的同志帮助退掉车票,把准备带回家去的一些好吃的东西交给了食堂处理,然后顶着寒风,踩着皑皑的积雪,意气风发地走向金鸡岭。途中,他搭上一辆顺路的货车,看到司机虽然拚命加大油门,可是汽车爬坡还是很困难,心里更加焦急。车子好不容易爬到岭上,他跳下车,转身跑到工房里,拿起扫帚就跟工人一起清理路面上的积雪,从上午九点多一直干到下午三点多,扫清了一里多长的路面积雪。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四天,俞玉亭还在银白色的路面上挥动他的大扫帚继续扫除积雪。当他看到一辆辆汽车顺利通过金鸡岭时,脸上不禁泛起了欢乐的笑容。
为革命养路,俞玉亭不仅乐于苦干,而且善于巧干。金鸡岭这段公路,每逢下雨往往就会产生塌方、翻浆、水流槽。过去只是修修补补,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后来,他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发现影响公路质量的主要矛盾是雨水。下小雨公路容易翻浆、出现水流槽和梅花洞;下大雨往往多塌方。发现了这个规律,他就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路面翻浆和塌方。金鸡岭春季小雨多,如果在路面上铺上厚厚的一层沙包土,因为得不到阳光的照射,容易翻浆,他就采取“勤加薄铺”的办法;夏季多暴雨、山洪,他就着重清沟排水,加强巡回检查。碰到夜间下雨,俞玉亭总是穿蓑衣戴斗笠,带着手电筒,从山顶到山脚,对一段段公路、一处处弯道、一个个涵洞、一条条水沟,都仔细地看了又看,有时一直巡查到天亮,回到工房时浑身已被淋得湿漉漉的。
十多年来,俞玉亭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使这段地形复杂的公路长年保持畅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俞玉亭忠心耿耿为革命养路,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一九六九年,他光荣地来到了日夜想念的北京城,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后,又当选为县交通管理站革委会副主任、中共连城县委委员和龙岩地委委员。在荣誉面前,他牢记毛主席关于“要注意,要他们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的伟大教导,以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为榜样,不骄不躁,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到交通管理站开会,每逢休息,不是打扫厕所,就是清理车场上的垃圾,总是忙个不停。他的住房很狭小,把床铺一架,只剩下一条小道,要侧身过去才能上床。他就在这里,一直住了十多年。交通管理站革委会成立后,决定要把他的住房扩大一点,再开一个窗子。可是,俞玉亭说什么也不干。俞玉亭外出开会、学习,一般都是步行三十多里返回金鸡岭,一边走,一边沿途巡查公路。开会、学习的时间增多,俞玉亭对参加劳动抓得越紧,对自己要求越严。一次,他到福州开会,晚上赶回金鸡岭,已是下半夜一点多钟了。睡不到三四个钟头,他又照样起床做饭,准时出工。工人们非常赞扬他这种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的作风,他们说:“老俞的地位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色却没有变,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