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振奋精神 大步前进——记中共清水河县委领导群众学大寨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1-20
第4版()
专栏:

振奋精神 大步前进
——记中共清水河县委领导群众学大寨的事迹
地处黄土高原的清水河县,原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有名的“穷地方”。如今,这个“穷地方”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一九七○年冬季以来,全县人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建大小水利工程三百五十多处,新打各种水井五百多眼,新修的水平梯田超过过去二十年修建数量的总和。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在河滩和深沟里,新增添了很多拦水坝;黄土高原出现了许多小型水库;在那连绵不断的荒山秃岭上,整齐的梯田越来越多。一九七一年,全县人民战胜了旱、洪、风、雹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得了农业好收成,初步扭转了历来要吃国家统销粮的局面。
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力争上游
清水河县“山高沟深石头多,耕地挂在半山坡”。这种情况,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黄河、清水河、浑河、古勒畔计河等四条大河虽然流经全县半数以上的社、队,但是由于山高坡陡,有水用不上,浇不了地,高山地区更是缺水。在年平均降雨量很小的情况下,经常遭受干旱;二是山坡地见风就“冒烟”,下雨就“拉稀”。每到雨季,山洪刮着地皮的泥土,一泄而下,年长日久,弄得耕地的土质非常瘠薄。由于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这个县历来粮食产量很低。
一九七○年九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农业学大寨》的重要社论。清水河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学习了这篇社论,受到很大震动。他们对照大寨大队和昔阳县的经验,全面分析了这个县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到,这个县的落后面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而要改变面貌,首先必须狠抓各级干部的思想革命化。因此,他们研究决定:搞好调查研究工作,深入进行路线教育,把进行路线教育,批判怕苦、怕累、怕困难和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世界观同扎扎实实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结合起来,通过路线教育和大批判,提高各级干部的觉悟,鼓舞他们带领群众努力奋斗,改天换地。
有人说清水河县的人“只能刨坡坡,吃窝窝”。县主要领导成员在深入农村调查中,听到和看到的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的动人的英雄事迹,有力地批驳了那种错误看法。在学大寨运动中,北堡公社阳井上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陆拴厚,为了改变高原粮食低产的落后面貌,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带领群众坚持破开冻土层,掏土填地,打堰修梯田。在一次冻土塌方时他负了伤,但他仍然继续领导群众进行修梯田的紧张战斗。回乡知识青年、王桂窑公社高茂泉窑大队党支部书记李秀不甘俯首作大自然的奴隶,以大寨干部为榜样,带领群众奋斗一年,第一个在浑河上修筑一道滚水坝,接着凿山开出七里长的大渠,引水灌溉,把一千多亩荒滩改造成水浇田。深山大沟的窑沟公社大井沟大队充分利用深沟可以植树的有利条件,几年前大量栽植果树,使这个山高沟深石头多的山村,变成了果树之乡。优秀共产党员、苏家阳坡生产队队长苏巨生在病死前仍然不忘学大寨,他嘱咐守在床前的干部:“俺不能跟大伙一块干了,努力啊,一定要实现咱们学大寨的规划!”
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所到之处,看到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体会到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在全县干部会议上,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李长才畅谈这次调查的体会,并带头批判了自己怕苦、怕累、怕困难的资产阶级思想,决心以大寨大队和昔阳县为榜样,振奋精神,迎头赶上,为改变清水河县的面貌而奋斗。全县在一九七○年冬季很快掀起了学大寨运动的新高潮,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冒着风雪严寒,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夺取农业好收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全县振奋起来,学大寨的形势喜人。为了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县委和县革委会的几位主要负责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的教导,又跋山涉水,深入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调查水利资源,总结群众创造的搞好水土保持、蓄水抗旱的经验,用以指导全县的工作。
他们在浑河上游总结了王桂窑公社水草沟生产队治坡和治沟相结合的经验。这个沟深坡陡的生产队,几年前,社员们在一条大沟里筑坝修建小水库,拦洪浇地。但一到雨季,山洪带着泥沙,滚滚下泄,冲垮了大坝,泥沙毁了庄稼。后来,干部、社员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到大坝被冲毁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在大坝上游治坡,没有修梯田保持水土。原因找到以后,他们一方面加高加厚原来的大坝,并在大坝的上游修筑一道拦沙的滤水坝,一方面大量修筑水平梯田,保持水土。以后,每年雨季发山洪时,泥沙不下山,建成了一座小水库,使新修的近二百亩水平梯田变成了水浇地。
水草沟生产队的经验是否有普遍意义呢?县委领导成员又来到五良太公社征求群众的意见。这个公社境内有几十条大沟,沟沟有泉水,因为山高坡陡,过去沟中的泉水都白白流掉,未能利用。这个公社阴畔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在学大寨中决心牵着“龙王”鼻子上山,全队男女老幼齐上阵,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一条沟里修起一道大坝,建成了一座小水库,实现了引水上山。但这个队对治坡抓得不够,县委领导成员把水草沟生产队的经验教训告诉了他们,干部和贫下中农十分高兴,都赞成水草沟的办法,立即动手,修筑梯田。
有人说,丘陵地区没有河流,这类地区缺水,农田水利建设没办法搞。丘陵地区地上水是少,但是有没有地下水呢?为了寻找地下水源,县委副书记李耀厚不顾疾病的折磨,深入丘陵地区进行调查。他爬山越岭,顺着“水线”前进,最后钻进煤窑里,终于找到了地下水。李耀厚喜出望外地亲口尝尝水是甜的,当即和社队干部研究打井取水的方案。这些“下雨发山洪,雨过一场空”的丘陵地带,过去一直只抓地上水,一条腿走路,农田水利建设困难很多。这次调查,摸清地下水源丰富,为兴修水利开辟了新的门路。
经过全面调查,县委和县革委会不但初步摸清了全县的水利资源,同时及时总结了广大群众治山治水的经验,提出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方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治山与治水相结合,以治山为主;丘陵地区开发地上水和地下水相结合,以开发地下水为主;群众自力更生和国家支援相结合,以自力更生为主;大中小工程相结合,以小型为主。并初步制订了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发动群众充分讨论,进一步深入批判懦夫懒汉世界观,从而把全县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向了新高潮。
运用典型,推动全县
在波澜壮阔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清水河县委采取了运用典型推动一般的工作方法。
地处高山地区的小缸房公社畔峁子大队,是全县条件最差的一个大队,但是也是全县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单位。这个队的“铁姑娘队”人小志坚,敢于碰一碰“阎王鼻子”这个悬崖峭壁。她们用绳子把身子吊在空中,往下劈石,然后在乱石滚滚的黄河滩上,垒起两米多高、一公里长的大石坝,垫土七千五百多方,第一次造出八十亩水浇地。七十六岁的老贫农祁罗驹坚持参加修梯田的劳动,他说:“只要俺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社会主义多刨几镐。”全大队的社员学习祁罗驹的革命精神,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在山梁上修出三百多亩水平梯田。为了抗旱保苗,他们在新修的梯田里,打了二十四眼旱井,雨季蓄水,让滴水归田,夺取了粮食丰收。
县委书记首先组织县委和县革委会的成员认真学习畔峁子大队狠抓人的思想革命化,自力更生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县广为宣传,大力推广。畔峁子的革命精神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位于黄河之滨的拉嘛湾公社拉嘛湾大队,学习畔峁子的经验,狠抓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干部、群众的觉悟,从黄河河滩到山前筑起了一条长达一千多米、高十米的大型渠道,在全县第一个把黄河水引上了山顶,使新修的一千六百多亩梯田,变成了水浇地,结束了“背靠黄河没水喝”的历史。沟壑纵横的五良太公社掀起了治山治水的热潮,去年一年就修起一百三十多道坝,很多沟里修建了小水库,同时大力修梯田,大大提高了抗旱能力。清水河上游的杨家窑公社韩庆坝生产队,以畔峁子大队为榜样,治坡和治河同时并进,社员们冒着严寒,自力更生修筑拦河坝,改造河滩,引水上山,灌溉新修的水平梯田,一年面貌巨变,粮食平均亩产量由八十三斤一跃达到四百斤。一些丘陵和高山地区,广大干部、社员千方百计找地下水、挖潜流、打水井、修梯田,为争取早日彻底改变清水河县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畔峁子式的先进单位正在清水河县不断涌现。全县出现了一个社社有典型,队队有样板,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的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清水河人民正在迈开大步赶昔阳。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