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蹲点新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1-21
第2版()
专栏:

蹲点新风
长江北岸,黄海之滨,有一个粮棉双高产的先进单位——江苏省启东县向阳公社。这个公社的干部,认真蹲点,种试验田,调查研究,参加劳动,蔚然成风。他们在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改造了思想,改进了作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去年,这个公社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夺得了粮食平均亩产一千零三十斤,皮棉平均亩产一百五十斤的好收成。
只要去蹲点就行了吗?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革命的疾风暴雨,冲刷了公社领导成员的头脑。大家痛切地感到,过去那种“公社干部电话摇摇,大队干部田头跑跑”的作风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他们分片、定点,走出办公室,在群众中扎根,换思想,换作风。然而,也有一些干部,下去好几年,变化却不大。他们虽然也蹲点,也种试验田,但是定不下心,扎不下根,看到哪块田好就把试验田的牌子往哪块田上插。结果,蹲点成了“跑点”,种试验田也成了“吃现成饭”。
公社新党委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朝气蓬勃,决心带领群众学大寨。怎样才能更好地前进呢?公社党委回顾过去蹲点的情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只要到下面蹲点,领导作风问题就算已经解决了?
公社党委委员张慕贤谈了自己前后三次蹲点的经验和教训,给了大家不少启发。第一次,他到生产条件较差的第十大队去蹲点。这个队离他家较近,他就白天跑到点上,晚上回到家里。他田头转转,场头跑跑,查查生产,指指点点,有时也参加一点劳动,处理一些问题,自以为这样就算深入了,可是,蹲了很久,这个队的面貌改变不大。第二次,他到第四大队十二生产队蹲点,作风虽然有了一些改进,但是他仍然以领导自居,架子放不下来。人在群众中,心还隔一层,贫下中农的知心话听不到,阶级斗争的情况摸不透,自己想出来的办法不管用。尽管他做了不少工作,这个队的面貌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张慕贤总结了这两次教训,第三次,他到第四大队十四生产队蹲点,一开始就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白天,他跟大伙一道,一身露水一身泥,扎扎实实地参加劳动。晚上,他走东家串西家,跟社员促膝谈心,真心实意地倾听群众的意见。他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很快摸清了这个队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情况,发动群众打击了阶级敌人,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整顿了领导班子,使这个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张慕贤的三次蹲点中,公社党委领导成员明白了:改变作风,首先在于改变思想;没有思想上的深刻革命,便没有作风上的彻底转变,也便不可能正确理解和自觉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从此,他们在蹲点过程中,首先狠抓自身的思想改造,提高路线觉悟。
一种崭新的作风在公社党委领导成员中开始形成了。公社党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作出了“抓好一条线(路线),蹲好一个点,种好一块田,带动一大片”的决定,全体领导成员力争当好农业学大寨的带头人。
蹲点要蹲在“点子”上
公社党委领导成员深入下去以后,对全公社的情况作了认真分析。他们看到,在学大寨运动中,有的队产量步步上升;有的却忽高忽低;还有少数队原来一直走在前面,近几年却落后了。这是怎么回事?大家回顾了蹲点的过程。过去,对于改变后进队的面貌也曾下了不少功夫。对生产条件差的队,曾派去富有生产经验的干部狠抓关键性的措施;对那些条件较好而生产上不去的队,在生产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另外,还推广了外地的高产经验。但是,这些办法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干部在基层蹲点,首先把功夫用在哪里?党委书记王志丰到十二大队蹲点。这个大队生产条件较好,却长期处于后进状态。有人说是干部思想保守,有人说是群众缺乏干劲。到底是什么原因?王志丰到这个队后,就到贫下中农中间去,跟大伙一同劳动,全面地深入地了解这个队的历史和现状。他发现,这个队的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却没人领导;阶级敌人气焰嚣张,却没受到打击。正气不足,邪气当道,群众要跨大步也跨不起来。他跟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一起忆苦思甜。他到问题最严重的第八生产队,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发动群众揭开了阶级斗争的盖子。这样做,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整顿了大队领导班子,充分调动了广大社员的革命积极性,很快地改变了这个队的面貌。
总结了这个经验,大家明白了:丢了根本,光抓生产措施和管理制度,不过是隔着鞋子抓痒;只有首先抓阶级斗争,抓领导班子,蹲点才能蹲到点子上。从此,公社领导成员在蹲点中,都自觉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把功夫用在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上,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发动群众。
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发动群众对全公社十六个大队的领导班子,分期分批地一个一个地进行了整顿,全面开展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使大部分后进队跨入了先进行列。
在实践中取得主动权
向阳公社党委在蹲点过程中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全公社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形势越来越好。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在蹲点中花力气促生产呢?生产中有没有路线斗争呢?他们的体会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领域里,同样充满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领导成员要当好阶级斗争的指挥员,也要当好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指挥员。要把三大革命运动密切结合起来,统一领导,协同作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去年,公社党委总结了九个生产队实行粮棉夹种的经验,认为这是棉区夺取粮棉高产的重要途径,是耕作制度上的一场革命。对这种办法大部分群众积极拥护,但也有少数人表示怀疑。为了领导好这场革命,党委书记王志丰遵照毛主席“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教导,决定亲自试验。
耕作制度改变后,一开始就出现了矛盾。套种在蚕豆行里的玉米,在苗期被旺长的蚕豆荫蔽住了,不通风,不透光,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时,原来那些抱怀疑态度的人摇头说:“改制改制,玉米受制。”王志丰发现这个问题,立即到试验田上,跟群众一起商量,寻找办法。办法找到了,立即在试验田上开现场会推广。斗争并没有完结。收了蚕豆种下棉花以后,到了六月中旬,玉米苗越长越高,棉苗又受到了玉米苗的荫蔽,加上遇到了连续二十多天的阴雨,大部分棉苗发病,棉叶脱落,问题严重。反对改革的人又出来说话了:“新路新路,不如老路。”在这节骨眼上,王志丰在试验田上仔细观察,反复琢磨,同群众商量,终于查出了棉苗发病的原因。他跟群众一起动手疏通排水沟,锄松土壤,使棉苗迅速恢复了生机。王志丰从实践中掌握了这场斗争的主动权。他马上到群众中去,一面做政治思想工作,一面介绍给棉苗治病的经验。广大群众信心倍增,立即投入了抗病保苗的战斗。棉苗由黄转绿,生气勃勃。王志丰和群众一起总结经验,改进粮棉夹种的方法,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一九七一年,这个公社粮棉夹种的面积扩大到一万八千亩,再次获得了丰收。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公社党委带我们闯出了一条新路!”
向阳公社党委领导成员坚持站在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切实改进领导作风,为干部树立了榜样。公社机关干部、大队干部和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迈开双脚,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改造思想,改进作风,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更深入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