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高梁洼”种上了水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1-21
第4版()
专栏:

“高梁洼”种上了水稻
中共河北省卢龙县富申庄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 会
“高梁洼”在我们庄南的一条大山沟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河。这里原来是六十多亩平坦好地,由于长年受山水冲刷,慢慢就变成了寸草不长的乱石滩。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伟大号召鼓舞下,广大革命群众提出:治服“高梁洼”,变乱石滩为良田。当时我想:自己带领群众跟山、水没少打交道,搞农田基本建设,不说有套经验,也有点“门道”。在制订计划之前,我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是凭着“老情况”、“老经验”,跟几个干部一合计,就搞了个改造“高梁洼”的方案。按照这个计划,我们首先在“高梁洼”上游修了一条拦水大坝,然后,把多年淤积的乱石、乱沙全部起走,重新垫上好土。这样,经过一春苦战,动土石两万余方,终于使“高梁洼”恢复了原貌,种上了庄稼。可是,没过几天,下了一场大雨,大坝被冲断了,庄稼也被冲走了。失败后,我们并没有灰心。我想:大寨人能三治“狼窝掌”,我们就不能治服“高梁洼”!同时我还想:我们庄西的那条青龙河,那是够厉害的,我们硬是把它治服了,逼着它改了道,还在河旁建了水轮泵发电站,牵着河水上了高山。这样大的工程都能搞,“高梁洼”为啥治不了?于是,我们第二次、第三次治理“高梁洼”,进一步加固坝基,增高坝身。结果汛期一到又接连被冲坏了。这一下可“将”了我的军了,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
为啥三次治理三次都失败了呢?我急忙走访了几位老农,他们说:咱们治山治水,也得先摸清山、水的脉络,才能确定治理办法。老农的一席话,给了我很大教育和启示。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几次吃亏,就在于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没有摸透山水的脾气,只凭革命热情,计划不合于客观外界的实际情况。我逐步认识到,山水冲走的不单是大坝,而且冲刷了自己头脑里的唯心主义。干革命不但要有革命热情,还要有科学态度,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打这以后,我又和群众一块来到“高梁洼”,进行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通过大伙反复分析研究,一致认为,“高梁洼”几次被冲坏,主要是受山水的害,必须治山治水,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为了彻底搞清山水的来龙去脉,一次大雨的时候,我和几个干部、老农,冒着瓢泼大雨爬上南山顶,观察水势和山水的流向。从山顶上往下一看,使我大吃一惊:只见白花花的山水,象巨龙下山一样,顺着山沟峡谷,奔腾直泻,在山下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洪流,直冲“高梁洼”大坝。我想,在制订计划的时候,自己只想到中雨和小雨,认为山水比较小,往下流时会遇到一些沟洼土埂障碍,流起来比较缓慢;而没有想到大雨、暴雨时,山水比较大,会冲破自然障碍,急流直下,汇成洪流。修一条大坝怎能拦得住呢?我和群众一起总结了治山的规律:治山先治顶,治洼先治岭,沟坡兼治,分散水势,就地拦蓄,控制山水。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在第四次治理“高梁洼”的时候,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方法:首先在三座山的山顶上挖了三十多条、总长一万五千米的环山水平沟;山腰挖了一万一千多个鱼鳞坑;山沟河谷筑起一百六十八道谷坊、塘坝;并在“高梁洼”上游修建两座小水库。就这样,我们把山水治住了,做到了山水不下山,大雨不冲田,多年的乱石滩变成了六十多亩好地。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高梁洼”治服以后,我们连续种了二年玉米,都获得了好收成,亩产平均八百多斤。我想,这回“高梁洼”可是块稳产高产田了。但到第三年头上,玉米平均亩产一下降到四百多斤,到第四年,一亩只产三百多斤。我急忙和干部、老农来到“高梁洼”,详细调查地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我们看到地皮湿乎乎的,有的地方还浸出了水,用手往地里一插,觉着比别的地发凉。经过反复分析,我们明白了:上游和山上修了不少工程,把山水拦在了高处,这样也就相应地把水位抬高了,由于山质是链山石的,容易渗水,所以上面存的水就慢慢向低处的“高梁洼”渗漏,时间长了,水渗多了,土壤也就成“饱和”状态了,并开始从地下往地面浸水。地下水一多,就把土壤里的缝隙掩死了,阻碍了空气流通。同时,从山上渗下来的水,本身就是凉的,溶在土里,也就把地温降低了,这样就使“高梁洼”逐渐变成了涝洼地和冷浆地,而玉米是一种喜欢土壤松软,温度适宜,水量适当的作物,不适应冷浆和涝洼地,所以逐年减产。第一年和第二年能获得丰收,主要是因为刚垫的土质比较干燥,缺乏水分,渗下点水来,对作物影响不大。
原因找到了,还能不能变低产为高产呢?我反复学习了《矛盾论》里的有关章节,认识到,高产和低产是相对的,是依一定条件转化的。只要改变“涝洼”、“冷浆”这个不利条件,或改变作物品种,使其适应这个客观条件,是能够变低产为高产的。为此,试种了两种作物,一是水稻,二是玉米。试种的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一千多斤,玉米平均亩产五百多斤。根据这个经验,前年冬季我们又第五次治理“高梁洼”,把六十亩涝洼地全部改造成稻田,结果水稻苗齐苗壮,长势很好。但是,过去种玉米,由于山水多,影响了产量;现在改种水稻以后,上面的水就显得不够用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提前把青龙河水引进水库,储存起来,结果,去年尽管遇到了春旱和秋旱,还是保证了水稻用水,获得好收成。
自然界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在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才能掌握改造自然的主动权,取得改造自然的自由和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