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右江盆地好风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1-22
第3版()
专栏:

右江盆地好风光
右江盆地,在桂西百色地区内,包括百色、田阳、田东三个县的十一个公社一百个大队,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盆地四面环山,碧绿的右江纵贯其中。平展展的田野上,一条条高压线闪着耀眼的银光。渠道纵横,流水欢畅。金黄色的稻浪迎风起伏,甘蔗林、香蕉园飘出醉人的甜香。一个个鱼塘、莲塘,象明镜般镶在金黄色的稻田中,给一马平川的盆地增添了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右江盆地气温高,气候干燥,水源奇缺,历来就是干旱地区。地面虽有右江和一些小河沟流过,可是河低田高,无法引水灌溉。解放前,这里除了有一个地主霸占的小小水坝之外,没有任何水利设施。保水田仅有零星的几亩。这里的人们形容干旱说:“石头冒烟鸡过河,地里长草不长粮。”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整个盆地建成大中型水库三十三座,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电灌站二百二十多座,装机容量一万五千瓩,机灌设备一百九十多台,全面整修了纵横交错的渠道网和高压电线网,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自流灌溉、电力灌溉和机灌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可灌耕地三十多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最大的澄碧河水库,在山间蜿蜒几十里。水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高压线输送到右江两岸,再由星罗棋布的电灌站,把右江水抽上来灌溉农田。“右江河水白白流,两岸禾苗半枯焦”的历史永远结束了,右江盆地变成了广西稳产高产地区之一。一九七○年,盆地内一百个大队的粮食总产达到二亿二千多万斤,比兴修水利前的一九六三年的四千七百万斤增长三点八倍。从前每年吃统销粮的地区,现在却运出大量粮食支援国家建设。
右江盆地广大贫下中农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使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盆地每年向国家提供甘蔗十多万吨。去年种植的甘蔗又获丰收,载重汽车在公路上来往穿梭,把粗壮的甘蔗源源不断地运往三个糖厂。横亘盆地的小土包上,一片片葱翠的树林锁住了风沙,调节了气候。集体猪圈里的猪,膘肥体壮,惹人喜爱。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壮族贫下中农无限深情地唱道:“右江流水长又长,毛主席的恩情说不完。高举红旗学大寨,旱乡变成米粮川!”
右江两岸的广大壮族、汉族贫下中农,在实现水利化的同时,还大搞农业机械化,向着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田阳县田州公社那塘大队来看看吧!那广阔的田野里,收割机在吞噬着一束束稻穗。拖拉机带着拖卡在田间大道上奔驰,将沉甸甸的谷把运走。打谷场上电动脱粒机隆隆作响,把刚收回的稻把全部脱粒。处处是机声伴着人笑声。
这个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电动脱粒机和碾米机、打浆机、切蔓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过去,群众吃的米是用石臼、木锤一点一点舂出来的。现在,只见稻谷往碾米机上一放,雪白的大米就哗啦啦地流出来了。碾一百斤稻谷只用十分钟。过去社员们挑水洗菜也占去不少时间和劳力,现在有了个潜水泵。所有这些,都大大减轻了社员的家务劳动。
象那塘这样广泛使用农业机械的大队,在整个盆地已相当普遍。现在绝大部分大队有了一至五台拖拉机,机耕面积在逐年扩大。各个生产队有了插秧机、脱粒机、粮食饲料加工机械等,许多公社和大队还建立了农机修配站,自己修理农业机械。大部分的生产队通了电,社员家里安上了电灯、广播喇叭。一到夜晚,壮、汉族男女社员有的在电灯下学习毛主席著作,有的在广播喇叭下聆听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据有关部门介绍,整个盆地现有拖拉机一百七十四台,手扶拖拉机四十二台,插秧机三千六百八十多架,电动脱粒机九百八十七台,碾米、打浆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四百五十多台。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右江盆地在变化,右江两岸景象新。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右江儿女正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