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老当益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03
第4版()
专栏:

老当益壮
山西长治县小宋大队,原先是个穷村。这里的贫下中农遵循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在集体化道路上奋战二十年,使这里的山河面貌一新。看岗,一层层平展展的梯田;看川,大片的河滩变良田;机修厂里机器轰鸣,畜牧场中牛肥马壮。真是农、林、牧、副齐发展。
这里战斗着一批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老干部。二十年来,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惊涛骇浪中,他们率领广大社员群众,顶住了一次又一次逆流妖风,越战越强。
老支书不忘路线斗争
每天清晨,工厂的汽笛声代替了农村的鸡鸣报晓。小宋村立刻欢腾起来。人们涌向田野、工厂、畜牧场……。在全村三百多户人家中,起得最早而又睡得最晚的,要数党支部书记李有成同志。清晨,他照例要在小宋的地头上转上一圈,那一块庄稼缺了肥,那一块地里生了虫,他都要细心地观察研究一番。下地干活的社员见到他年老多病还这样为集体操心,每每心疼地劝他回家休息。他笑着说:“我走的不光是小宋的土地,每天我是在绕着地球往前赶呀!”他关心的不只是小宋的庄稼,而是要透过生产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发现和解决社会主义的集体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
二十年前,当小宋的十八户贫下中农在李有成同志带领下创办启明农业社的时候,他关心的就不只是小宋的小天地。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太行山革命老根据地的阶级弟兄们继土改以后又走上合作化的道路。二十年来,他把全副心思都用在社会主义集体事业上了。
去年夏天的一天,小宋大队的干部围着全村的土地检查生产。在西岭上,看到地里土井都不用了,有些原来的水地,成了旱地。在一眼井边,老支书讲起解放前闹大灾荒的一段辛酸史:那时全村才四百来亩水地,地主、富农就霸占一大半。为了一家人不饿死,贫农董秋景卖了亲生闺女,打成了这眼井。现在我们却把人家留下的水浇地种成了旱地!有些人看到了机械化,就瞧不起辘轳把,就忘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这里边有两条路线斗争呀!
回到村里,干部们面对实际斗争中存在的问题,又聚在一起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老支书说:现在阶级敌人的心还没有死,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也不断向我们进攻,我们可不能老想着舒舒服服干革命,要随时留意我们工作中的问题。老一辈人常要我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可是现在有一些人,靠了机械化,就不想再艰苦,干点重活就叫苦叫累。我们得多操点心,看看咱们的路线走的对不对,方向把的准不准。这一想,我们的工作就做不完!
老干部勇挑重担子
李土则是一九四五年和老支书一同由“穷人窑”解放出来的老战友。从土改到合作化运动,党叫干啥他就干啥,干啥就能干好啥,工作从不讲价钱,多次被评为模范干部。公社化后,随着集体生产的发展,土则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美。老两口一个孩儿,独住一个院,青石作台阶,青砖铺满院。儿子教书,媳妇上工,还有一个小胖孙。土则觉得“吃穿不发愁,革命到了头”,渐渐地疲塌下来。一次,土则端着一碗面条走进饭场,见人便说:“过去吃玉茭圪糁可把我吃伤了,这一辈子再不想吃圪糁了。”这话传到老支书的耳朵里,他感到这不是生活小事,而是贪图安逸的苗头。
在一个寒风呼叫的日子里,老支书带着李土则和大队干部来到了“穷人窑”。他们一起回忆旧社会的苦难家史:那时,土则很小就没了爹娘,一个孤儿到处流浪。夏天睡到别人家的大门道里;冬天冻得无处藏身,只好睡到羊圈里。三伏天长着四指长的头发剃不了;三九天拖着一双破单鞋露着脚后跟。后来,李有成带着他到这座“穷人窑”住下。老支书说,一九四五年共产党来了,毛主席把咱们从这座地狱里解放出来。分了房,分了地,走上集体化的大路,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日子。现在我们得好好想一想,究竟该往哪条道上走!
李土则的思想疙瘩解开了,重新战斗在最前线。他扛上铺盖,第二次住进过去的“穷人窑”。他在这里带领一批青年开垦荒坡地,植树造林。经过几年努力,培养了近两万棵果木树,嫁接了三千多株大枣树,还把山山洼洼的小块荒地开出来种上党参。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林业大发展。木材树由办社初期的一万株,增加到二十六万株。每年生产的水果,为集体增加收入近两万元。旧社会的“穷人窑”,成为老战士带领新战士征服荒山的前沿阵地。
一九六九年初,大队党支部按照第四生产队社员群众的要求,决定调李土则去第四生产队当队长。李土则的思想又跟不上了。他舍不得几年苦心经营的花果山。他觉得四队问题复杂担子重,不想去。
这时,老支书又一次陪同李土则和大队领导班子的同志们一起走进“穷人窑”。
老支书心情沉重地说:在万恶的旧社会,咱们没饭吃、没衣穿、没地种,不就是因为印把子掌握在地主、富农手上吗?今天,咱们跟毛主席干革命,是要一个心眼跟到底,还是干上半截就拉倒?你肯不肯去四队工作,这不仅仅是愿不愿调换工作岗位的事,而且还是你挑不挑革命重担的问题。
李土则又一次诚恳地接受了批评,愉快地到四队挑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担子。
老保管坚持读书读报
去年小宋遭到冰雹的严重袭击,仍然获得大幅度增产。粮食亩产由办社初期的一百七十一斤,增长到一千一百五十斤;潞麻亩产由八十三斤,增长到三百斤左右。对国家的贡献和集体的积累越来越多,社员们从心眼里感到高兴。可是却急坏了大队老保管李乱则。粮库还有不少储备粮,装不下多余的粮食,怎么办?
李乱则也是李有成的一个老伙伴,在旧社会一起当过长工。小宋办起高级社那年,社员们选他当了保管员。十多年来,他干在仓库、睡在仓库,忙起来几天也进不了自己的家门。前年,小宋粮食亩产过了千斤,他就曾为旧粮出不了库,新粮入不了仓而焦急。他感到,自己的思想赶不上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形势。如何提高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这是他经常向老支书请教的一个重要课题。
还在转高级社那时候,老支书和他的伙伴们,曾经一起研究多余的粮食怎样集体保管。老保管那时候说:咱们这“麻乡”,祖祖辈辈就是靠卖了麻换粮吃;如今解放了,国家供应咱们粮食,这日子就不错了,还想存粮?
没隔几年,就在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当中,小宋在完成国家潞麻生产计划的同时,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一九五八年扭转了靠吃国家供应粮的历史,并且开始向国家交售了两万多斤粮食。集体的种籽、饲料和储备粮,没有库房存放。当老保管来找李有成商量怎么办时,老支书恳切地说:办集体的事,就得想得远一点,大一点,咱们的老框框、老套套不够用了。就在这一年,小宋大队开始办起了试验仓库,为集体贮存了大约二十万斤粮食。老保管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样的日子不用说比解放前好,就是比入社前也强好几倍。他想,这一辈子也该知足了。
事情又打破了老保管的框框。一九六○年,小宋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超过了《纲要》,一九六三年又跨过了“黄河”。队里把旧庙破殿都腾出来装集体的粮食,也装不下。后来,他们很快盖起了一座能装八十多万斤粮食的新仓库。老保管乐得心里开了花,逢人就说:这下好了,有了这么一个大仓库,我这一辈子可放心了。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小宋的粮食生产发展很快,种籽、饲料粮、储备粮不断增加。新仓库盖成后没过几年,老保管又为贮存不下集体粮食发愁了。但是,这也使李乱则同志认识到一个真理:“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从此,老保管订了报纸,坚持读报,学习毛主席的教导。
小宋大队的老战士们焕发出革命的青春,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越走心越亮,越奔越欢畅。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