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汉中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07
第4版()
专栏:

汉中见闻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陕西省汉中地区广大农村的革命和生产形势发生了一个崭新的变化。而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人们思想的变化,是一代新人的迅速成长。
在肥沃的汉中盆地,我们访问了汉中县七里公社王观营大队的一个“老书记”——睦海潮。他担任支部书记十几年了。他经常提醒自己永远不忘一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教育、培养青年一代,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一九五六年,王观营只有一个党员,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党员。现任支部书记余静清,就是睦海潮培养和介绍入党的。
余静清是个贫农的女儿。睦海潮早就注意从政治上培养和帮助她。她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敢想敢干。她入党不久,就当选为大队党支部委员。在工作中,老睦放手让她在斗争中锻炼,使她很快成长起来。一九六六年,大队党支部委员会改选,在睦海潮提议下,经支部讨论通过,年青的余静清被选为支部书记。睦海潮当了副书记。睦海潮和余静清,这一少一老,一正一副,在各项工作中配合得很好。有时,看到余静清在工作中有些胆怯,老睦便鼓励她:“别怕!大胆干!错了我们改嘛!”看到余静清在工作中有些急躁情绪,老睦便耐心帮助她,使她不断作出新成绩。现在,这个大队党支部成为汉中县农村的一个先进支部。
在汉中农村,在许多象睦海潮这样老一代革命者的关心和帮助下,大批象余静清这样的年青人陆续走上了三大革命运动的领导岗位。他们继承着老一代的优良革命传统,在不断前进的革命征途上作出新的贡献。
在汉江南岸南郑县南堂大队,张桂芳和一群姑娘们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南堂大队共有七百四十多亩耕地,其中绝大部分是适宜于栽种水稻的水田。但是,过去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下,这里的革命和生产停滞不前,平均亩产一直徘徊在六、七百斤上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南堂大队的贫下中农狠批了修正主义路线。在斗争中,年青的女共产党员张桂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解放前,张桂芳全家在汉江南岸村镇流浪行乞。她八岁时卖给地主,只换回了两升大米,从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担任支部书记以后,党的信任,群众的拥护,使张桂芳充满了信心。她带领群众走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一九六九年,南堂遇到历史上罕见的“百日大旱”。但是,张桂芳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了抗旱斗争,结果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九百斤。一九七○年平均亩产一千斤,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了一千一百多斤。
在张桂芳带动下,南堂大队的妇女积极分子队伍迅速壮大起来,真正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学习毛泽东思想,狠抓阶级斗争,开展革命大批判,妇女们走在前面;整田修坝,打井开渠,妇女们仍然是一支坚强的突击队。南堂大队评工记分一直坚持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开始,一些看不起妇女的人说:“男人一袋烟,女人干半天。”有的人虽然同意男女同工同酬,但内心是为了“照顾情绪”。毛主席指出:“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张桂芳认识到,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旧观念,需要斗争,而且首先必须在妇女自己头脑里进行一场砸碎旧的精神枷锁的斗争。张桂芳带领南堂的妇女首先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男女社员在劳动中强和弱的区别,在挑粪送肥、犁田耙地等重体力劳动中,一般说女社员没有男社员强;但在插秧、摘棉花、拔草等活路上,有些男社员往往不如女社员干得多。在一次插秧中,一群青年妇女两手轮换栽插,甚至把强壮的男劳力也抛在后面。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和生产斗争实践,终于改变了人们轻视妇女的各种议论,也消除了妇女们看不起自己力量的自卑心理。
现在,南堂大队党支部五个支委中,就有两个女支委,二十三个党员中,有七个女党员,二十六个共青团员中,女团员有十六个。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四个干部中,女干部将近半数。还有许多妇女被选为会计、出纳、记工员、保管员、宣传员……,她们在各项工作中,都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在汉中农村,一个群众性的科学种田活动正在广泛兴起。田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畦畦引人注目的“科学实验田”;村庄里,不时可以看到设备简朴而充满生气的“土实验室”。汉中县石马公社张万营大队第九生产队一块一亩八分六厘的三熟制实验田,就是一个成功的实验。
在汉中农业生产的历史上,自古没有过“三熟制”的记载。一九五八年,这里进行了种植双季稻的实验。但是,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只靠少数技术人员,实验活动冷冷清清,一直没有成功。通过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汉中县组成了由革命干部、贫下中农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实验小组,重新开始实验。一九六九年是一个队实验,前年发展到五个队,去年已有近百个队投入了实验,张万营第九队的一块实验田就是其中之一。
张万营大队党支部书记宋德明及九队的同志,告诉我们说:这场实验充满了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的矛盾和斗争。一季小麦,两季水稻,至少需要无霜期二百四十天以上,而汉中平原地区一般的无霜期不到二百三十天。这不足的十多天从哪里来?个别思想保守的农民在会上宣传“老规矩”说:“夏至插老秧,只够喝米汤;七月栽晚稻,顶多收把草。”“老规矩”没有吓住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年青人,他们说,无霜期是短,但种子的适应能力和人的种植方法可以改变。在党支部领导下,他们集中了群众的智慧,一方面在种子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耕作管理上想办法。结果,一亩八分六厘地上共收小麦和水稻三千七百六十五斤,平均亩产二千零二十四斤,创造了汉中地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纪录。
现在,汉中盆地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扛起铁镐和钢钎,在高山和河谷间摆开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战场。从点滴见闻中,我们看到了汉中地区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大好形势和宏伟远景!
本报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