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对外地经验要分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11
第4版()
专栏:

对外地经验要分析
一九七一年春天,江苏高邮县红日大队棉花播种以后,一连二十多天没下雨,近二百亩棉田没有出苗,干部和社员心里都急得火燎燎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桂芬,跑了十多里路去请教一位外地来的棉农,问他能不能给棉田浇水?那个棉农回答说:“不能。我们种了几十年棉花,遇到这种情况都是耐心等待天落雨。浇水会使棉田板结,对棉花生长不利。”
在回来的路上,王桂芬跑得口干舌燥,到家后一连喝了两碗水,心里才觉得好些。这时,他看了看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又想起了至今没有出苗的棉田,心想:人渴了要喝水,棉田遇上干旱为什么不可以浇水呢?但又转念一想,那个棉农的经验是来自外地棉区人民的实践,一定有道理,不能轻易否定。一九七○年,由于自己不虚心学习外地经验,没有给棉花重施花铃肥,结果产量不高。今年可不能重犯类似的错误啊!
根据外地经验,不能给棉田浇水;但不给棉田浇水,又出不了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才好呢?王桂芬打开毛主席著作学了起来。毛主席说:“我们许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今后应该改善这种状况。”毛主席的教导使王桂芬心里顿时亮堂起来,认识到去年拒绝接受外地经验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对外地经验一味盲从,生搬硬套。外地棉农关于棉田不能浇水的经验对我们这儿是否一定适用,要经过实践检验以后才能做结论。
王桂芬在姚家生产队蹲点。当他兴冲冲地来到姚家生产队时,正碰见老贫农姚长松,两人就边谈边往棉田里走。王桂芬问:“老姚呀,你是种田的老把式,棉田究竟能不能浇水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老姚见王桂芬态度诚恳,很受感动,便说:“桂芬啊,种棉花我是外行,可是,我从种湖桑上却得到一点儿启发。去年桑籽下土后,也遇上了干旱,靠近灌溉渠的一边,由于地面潮湿,出苗率达百分之九十多;离渠较远的一边,由于墒情不好,只出了一半苗。从这里我想到,给棉田浇水能不能试试看呢?”王桂芬点点头说:“老姚,你提供的情况很重要。毛主席教导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还要到实践中检验一下。”老姚说:“对,就先在我们队搞个试验吧!”
当天晚上,王桂芬就与姚家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一起给棉田浇了一遍水。几天以后到棉田一看:嗬,都出芽了!大家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王桂芬马上召开各队种棉组长会议,布置给棉田浇水。会上,王桂芬的话还没有说完,大队副业队长就着急地说:“外地棉农说,浇水会使土壤板结,棉芽出不了土。我们一定要吸取去年不给棉花重施花铃肥的教训,不能蛮干啊!”姚长松接上来说:“这个,我已经打听过了。人家那里的土质和我们这里的不一样,条件不同,做法不应该一样。”这时,王桂芬胸有成竹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我们对别人的经验既要虚心学习,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说完,便领着大家到没有给棉田浇水的王庄生产队去看,发现地里的棉籽还和播下去的时候一样,一棵芽也没有出。再到姚家生产队一看,棉籽都已吐出了嫩芽。百闻不如一见,在事实面前,大家信服了。当天,各生产队立即行动,全部棉田都浇上了水。几天之后,全大队棉田的棉苗都先后破土而出,给棉田浇水成功了。到棉花开花结铃时期,王桂芬吸取前一年的教训,便按照外地棉农的经验,带领社员按时给全大队的棉花重施了花铃肥,保证了棉花的好收成。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武装了红日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他们正在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