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人民列车为人民——37—38次快车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14
第2版()
专栏:

人民列车为人民
——37—38次快车见闻
汽笛长鸣,车轮滚滚。37—38次快车,往返奔驰在北京和武昌间的铁路线上。
每天,成百上千的旅客匆匆来到这趟车上。车厢就象一个小社会。从列车上这个“小社会”里,可以看到我们时代的新风尚,新面貌。
想在上车之前
要为工农兵服务,首先就必须想工农兵所想,了解他们的需要。列车员们从一些“小事”中,悟出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
有一次,一位旅客上车时不小心撕破了衣服,列车员蔡汉兰要为他缝补,但是没有带针线。后来,她找到针线包,才为旅客缝补好衣服。这是一件小事,小蔡却从中找出了思想上的差距。她说:“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带个针线包呢?忘了的是一针一线,缺少的是全心全意。”列车员们从小蔡经历的这件小事中,大受启发。他们联系自己遇到的一些“小事”,进一步认识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想工农兵所想,许多事情就要想在上车之前。
夏天,旅客上车以后,不少人热得心慌,坐不下来,穿来穿去找水喝;有了水又嫌烫,有的人又跑下车去买冰棍。旅客心里不安,车厢里秩序也不好。列车员们琢磨这件事,“想在上车之前”,就在起点站发车前准备好凉开水。
餐车工作人员批判了专搞名酒贵菜的偏向,又纠正了“一锅熬”的简单化做法。他们一心为工农兵着想,主动为自带干粮的旅客烩饼烩馍,外带做汤。南北旅客口味不同,他们就准备了一分钱能买到的辣椒和小菜。
为了不断锤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颗红心,列车员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分期分批到武汉市郊区的九峰公社新新大队参加农业劳动,访贫问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还到外地的先进列车上取经,亲身体验旅客生活。他们不断加深无产阶级感情,把党的关怀送到旅客的心坎里。
一九七○年春,一支由四十多个列车员组成的
“针灸大夫”队伍成长起来了。在共产党员小黎的带动下,他们手拿银针,对着医书上的穴位图,在自己身上反复试扎,体验针感,努力掌握治疗晕车、头痛、胃痛等旅途常见病的针灸技术。他们初学时常常扎偏穴位,有的把腿扎肿了,有的扎得胳膊几天酸痛。可是,他们却谈笑风生,豪迈地说:“受点痛,冒点风险算什么?为了旅客身体健康,我们要想在上车之前啊!”近一年半来,他们已为旅客在车上扎针治病一千多人次。
急 在 旅 途 之 中
在列车运行当中,旅客常碰到一些急事。列车员们要急工农兵之所急,就需要帮助解决这些旅途之中发生的急事。
列车自保定向南疾驰。突然,一个旅客把手表掉到铁路上去了。“能帮助我找到吗?”旅客着急地找到列车员。“我们一定想办法。”列车员们召开“诸葛亮会”,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出主意。他们从车上丢下一张纸条,写着失主的姓名、地址。列车到达定县以后,他们又打电话和靠近失落地点的望都、完县车站联系,请求协助。不到一天功夫,手表就回到了失主手里。
智慧和力量来自人民群众。列车员们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增强为工农兵服务的才干。
一九七○年十一月八日,列车刚刚从丰台站起程,旅客中一位孕妇在车上发生难产。
产妇是大庆油田的营业员。因为离预产期还有二十多天,她没有叫丈夫接她,也没有带临产的必需用品,身边还带着一个两岁的小女儿。
车班党支部作出决定:全力抢救。心目中有群众,千般困难挡不住!
听到广播,旅客中一位军医和另一位于大夫赶来了。许多旅客前来探望,支援。一包包红糖、一卷卷卫生纸接连送来。旅客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革命精神,使列车员们更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大家紧急行动起来!有的报名当“助产士”,有的自告奋勇给产妇洗涤衣裤被单,有的给产妇的小女儿当“阿姨”。餐车服务员送汤送水,列车员小余送来自己的两斤红糖。大家全力以赴,密切配合,终于克服一个个困难,使产妇转危为安。
正当大家为产妇得救而高兴的时候,降生的婴儿却浑身青紫,不哭不叫。于大夫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地俯向婴儿,口对口,一口,两口,一连吸了十几口,吸净了婴儿口腔里的淤血。“哇”的一声,婴儿啼叫了。这时,产妇流下激动的热泪。广播里传出了好消息:“在这趟列车上,增添了一位小旅客,是男孩,取名叫群力”。
党支部领导大家总结这次乘务经验的时候,他们深有体会地说:“群力这个名字叫得好!”
帮 到 下 车 以 后
这趟车上的列车员,帮助旅客解决各种困难,争做“分外”的工作,在“完全”、“彻底”为人民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列车到达终点,他们的工作没有终点。
在初次出门的旅客面前,他们是“好参谋”。他们分成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到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和市内主要交通要道,仔细作调查,了解乘船、转车的时间和路线,为旅客下车时提供方便:省时间、省路费、不迷路。
在粗心大意的旅客面前,他们是照料失物的“细心人”。有一次,一位旅客下车的时候,将一卷比头发丝还细的贵重金属丝丢在车厢里了。列车员发现后,把它拾起来,托沿途车站寻找失主。当失主所在的工厂正等着急用,派人四处寻觅的时候,这卷金属丝送到失主手里。
在老、弱、病、残的旅客面前,他们是可靠的“护送员”。他们照顾这些旅客,从不考虑个人的上班、下班,不管有多少路程、多少麻烦,也要护送到目的地。在这方面,几乎每个人都能谈出一串串生动的故事。列车员小徐对此感触最深,她谈到这样一次经历:
去年十月的一天,在北京工作的一位解放军同志,急需把一个不满六岁的小孩送回湖北省松滋县老家。他请列车长小黎帮助。列车员小徐知道了,主动接下这个任务。她领着小孩,一路细心照料。列车到达武汉,长途汽车末班已经开走了。她把小孩带到家里住下。第二天一早,她送他上汽车。短短的时间里,小徐已经把小孩带熟了,小孩亲切地称呼她做“姐姐”,恋恋不舍,不肯上汽车。这些情景,使汽车上的乘客深深受到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象小徐一样细心照料、负责到底,把小孩安全护送到家。汽车司机激动地对小徐说:“同志,请你放心,人民列车上能做到的事,人民汽车上也一定保证做到!”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