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山区建设的一面红旗——记地拉那区申吉尔奇农业合作社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14
第6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山区建设的一面红旗
——记地拉那区申吉尔奇农业合作社巨变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七日,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工会中央理事会总书记托宁·雅科瓦同志宣布了社会主义竞赛的优胜单位。当他提到地拉那区申吉尔奇农业合作社建设山区创造了优异成绩,获得“六大”红旗时,会议大厅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六大”代表、申吉尔奇农业合作社社长哈奇·穆卡从座位上站起来,一时不知怎样才好。正在这个时候,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伟大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向他招手,让他到主席台前面来,亲手把一面鲜艳的红旗授给他,并祝他们获得更大胜利。
哈奇·穆卡同志激动地表示:“我们要提前完成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规定的任务,用劳动和汗水来报答党给我们的荣誉。”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十九日,我们访问了这个荣获“六大”红旗的山村。汽车沿着陡峭的盘旋公路颠簸行进,爬上白雪覆盖着的高山,穿过茂密的森林,翻越两架大山,进入了拔海一千二百米的达依特深山,申吉尔奇农业合作社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山顶极目眺望,果然是一幅生气勃勃的景色:山脚下的梯田层层叠叠,山坡上的幼松郁郁葱葱,田间的小麦翠绿茁壮,清澈的水库碧波荡漾。这里的山山水水记载着申吉尔奇的社员们改天换地的卓越成就,显示出这个昔日的穷山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社长哈奇·穆卡和农业社的其他干部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一九六六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以前,申吉尔奇地区还没有实现合作化。那时候,这一带农民一年打下的粮食只够吃三个月。当时,有的人认为“象这样的穷山区,粮食没有办法自给”。有的人甚至想离开这里到城市去。劳动党“五大”决议照亮了山区人民的前进道路,这就是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生产集体化。党和政府十分关怀山区人民,派来干部帮助农民改变山区面貌。这些干部一来,首先向农民宣传建设山区的深远意义。阿尔巴尼亚有四分之三的土地是山区和丘陵地带。过去,许多山区是游击队的根据地,山区人民为祖国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建设好山区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战备有着巨大作用。
说到建设山区的重要性,申吉尔奇地区的人民感到十分亲切。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年代,这里就是老革命根据地。当时,为了打败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他们在物质上尽一切可能支援自己的军队,有三百多人直接投入了祖国解放的战斗,其中有十二人献出了生命。回想过去,展望未来,申吉尔奇的人民强烈地意识到建设好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这一山一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遵照恩维尔·霍查同志关于“我国巍峨的群山将不仅仅是保卫祖国的天然屏障,而且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源泉”的教导,开始向荒山进军。
沉睡多年的荒山,荆棘遍地,灌木丛生。但申吉尔奇的人民再不是以一家一户来计算力量,而是组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他们发挥合作社人多力量大的优越性,采取集中突击的办法,展开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社员们砍掉灌木,搬开石头,开出大片荒地。为了不使水土流失,他们边开荒,边打堰,把新开垦的荒地修建成层层梯田。在山高坡陡不适合开荒的地方,社员们挖坑刨槽,植树造林,使野林变材林,让秃山变绿山。五年来,这个社的干部和群众迎酷暑,战风寒,开垦荒地三百五十公顷,耕地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开辟了一百二十公顷果园,种植各种果树三万多株。
申吉尔奇的社员们在治山的同时,又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投入了治水的斗争。他们拦水筑坝,开山挖渠,没有经验,就派人到迪勃拉山区学习水利建设的好办法;没有仪器,就用绳子当皮尺,以钢钎作标杆,用土办法测量;渠道渗水,就从两公里以外担来好土垫上。他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修起了一座座小水库,挖出了一道道长水渠,使水浇地面积从过去的一百公顷增加到三百公顷,为增产粮食打下了良好基础。
社长哈奇·穆卡深有感触地说:改变山区面貌,不但要向大自然开战,而且还要不断地同人们头脑里的旧思想、旧习惯作斗争。
过去,这一带山区种地不重视施肥,不但从来没有使用人粪肥的习惯,就是大量牛羊粪也没有充分利用。为了解决那种认为使用人粪肥是羞耻的旧思想,他们发动社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请农业技术人员讲解有机肥对促进庄稼生长的科学道理。党员们看到社长带头使用有机肥,自己也都干起来。社员们看到施过人粪肥的庄稼长得格外粗壮,大家都动起手来。他们爱肥如宝,提出丢掉肥料就丢掉了粮食的口号。夏天牛羊群进了深山,要是过去,肥料就会白白扔掉。现在社员们利用工余时间,把肥料从山里拣回来。他们还采取集中突击的办法,到深山密林里,把陈腐多年的杂草烂叶搜集起来沤制有机肥料。目前,这个社每公顷施用有机肥三百公担以上,大量积肥成了他们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申吉尔奇农业合作社的领导同志,十分重视用生动的事实对社员进行科学种田的教育。长期以来,这个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而且耕作粗放,产量很低。人们认为在拔海一千五、六百米的高山,不能种小麦和土豆。农业社建立以后,社领导同志亲自带领社员在拔海一千五百米以上的山坡地上种土豆获得了成功。他们还在十块地里试种了十六个小麦品种,观察哪个品种适合高山地区,最后选定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连续三年大面积种植的结果是:第一年每公顷产量二十公担,第二年二十四点五公担,一九七一年达到二十九公担。现在小麦已经变成申吉尔奇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这个合作社还提出每个生产队要用优良品种、先进耕作技术种五到七公顷高产田,取得经验,加以推广。科学种田,打开了社员们的眼界,培植出一个个高产典型。一九七一年生产队长恩维尔·捷库种了四公顷小麦试验田,每公顷得到了五十公担的好收成。另一个生产队种了三公顷玉米试验田,创造了每公顷一百零二公担的纪录。现在,这些先进经验已在全社大面积推广。由于社员不断掌握先进耕作方法,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五年前,这里的玉米每公顷还只有十四公担,一九七一年则达到了四十七公担。
申吉尔奇地区的人民沿着劳动党指引的集体化道路,以充沛的革命干劲建设山区,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般平原地区还没有达到的高产。这个过去一年有九个月要吃国家供应粮的穷山区,现在已经开始对国家作出贡献。一九七一年,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国家交售了五千公担土豆,一千公担粮食,四百公担肉类,一千五百公担水果。
申吉尔奇农业合作社成了全国山区建设的榜样。社长哈奇·穆卡在开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回来那天,社员们自动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社管会所在地申吉尔奇村,开了一个大会。他们热烈地讨论了怎样对待已取得的成绩和党给予的荣誉,大家一致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回答党的关怀和鼓励,决心在一九七一年完成一九七二年开垦二十公顷荒地的任务。他们在山上架起锅灶,搭起帐篷,热火朝天,日夜战斗。本来这个社有一千二百个劳动力,可是参加开荒的竟达一千四百人,许多退休的老人和小学生也自动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一鼓作气开荒三十公顷,超额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任务。接着,他们又投入了积肥和植树造林活动。申吉尔奇农业合作社的干部和社员们,高举劳动党“六大”红旗,正以更高昂的革命斗志夺取新的胜利! 
(本报记者)
(附图片)
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山区和丘陵修造梯田,把荒山变得象平原那样美丽富饶。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