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瓷都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15
第4版()
专栏:

瓷都新貌
具有一千多年产瓷历史、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瓷业生产欣欣向荣,焕发出革命的青春。
景德镇的瓷器从唐代开始就远销海内外。自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景德镇成了我国首屈一指的产瓷基地。然而,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历代统治者的剥削、压榨,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现在,全市已拥有十九个现代化的大型瓷厂和一些城市公社办的瓷厂,许多瓷厂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面貌大大改观。
景德镇瓷业生产已经完全克服了解放前那种分散经营的无政府状态。全市二十多个瓷厂合理分工布局,经营的品种各具特色。除了日用瓷、出口瓷、工艺美术瓷以外,近年来还大力发展了生产电瓷、建筑瓷、卫生瓷、纺织瓷和特种耐酸瓷、耐热瓷、耐压瓷等工业用瓷的工厂。由于合理布局,生产专业化,使瓷器产量日益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
在发展瓷业生产的过程中,工人们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不断改革旧工艺,创造新工艺,促使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广大瓷业工人和陶瓷美术工作者遵循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对传统艺术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坚持深入实践,向群众学习,在造型、画面、色釉、雕塑方面都有新的创造。
专门生产出口瓷的为民瓷厂的老工人、技术人员和陶瓷美术工作者,发挥集体智慧,去年就创造了新器型八十多种,新画面一百二十多件。解放前,这里生产的茶杯品种,寥寥无几,近几年他们创制的各种式样的茶杯达几十种。他们设计的直纹茶杯外形线条柔和,杯底内部改用圆形,既美观大方,又便于洗涤。
陶瓷画面在构图、色彩上也有很大发展。景德镇陶瓷美术工作者和工人经常到外地参观访问,吸收年画、油画、水彩画等艺术的长处,丰富了景瓷画面装饰艺术,更好地表现了主题,画面和器型浑然一体,色彩也由过去的七、八种发展到上百种。去年一年,全市创作的新画面、新器型达三千多种。
各式瓷瓶、茶具要涂上色彩,都要使用颜色釉。过去,由于反动派的摧残,许多名贵颜色釉早已失传了。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颜色釉很快恢复了青春,工人们还新创了金星绿、银星绿、灯芯红、桃红、象牙黄、结晶釉等五十三种颜色釉,目前各种颜色釉已有上百种。近几年来,瓷业工人们还将多种颜色釉用于装饰大量的日用瓷,使过去只供少数反动统治阶级玩赏的名贵颜色釉为广大工农兵所享用。
景德镇雕塑瓷厂是专门生产传统瓷制雕塑品的工厂。工人们运用传统的技艺,为广大群众生产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品。文化大革命中创作的“祖国花朵”大瓷雕,生动地反映了祖国新的一代在毛泽东思想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它的创作成功,大大丰富了景德镇的瓷雕艺术。这个厂还创作了表现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以及英雄大寨人,革命样板戏中的李玉和、杨子荣、郭建光、阿庆嫂等英雄人物的作品,已大量生产。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经过不断创新,品种增加,质量提高,瓷器出口量也不断增多。现在景德镇瓷器出口销往世界五大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发展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随着瓷业生产的发展,瓷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坯房佬,坯房佬,淘泥做坯双手搅,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首流传在景德镇的民谣,是解放前景德镇瓷业工人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建国瓷厂老工人许永清,祖父在清朝做了一辈子瓷器活,一次得了病,被窑主撵出了坯房,不久就饿死在街头。父亲十二岁当学徒,满师后就失业,积劳成疾。为了维持生活,八岁的许永清带着五岁的弟弟,沿街乞讨。十四岁那年走进了坯房,受尽了资本家的剥削压榨。在景德镇的瓷业中,许多人都有着和许永清一样的家史。解放后,广大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现在许永清一家中有三人在瓷厂当了工人,三个孩子上了中学,过着幸福的生活。红星瓷厂工人罗迈生,解放前有着和许永清同样的命运,他讨过饭、放过牛、砍过柴、当过学徒。解放后,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刻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革命和生产上,作出了贡献,被中共江西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现在全市已有上千名普通工人,被选拔到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担任领导工作,他们正带领广大工人群众,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瓷业生产而努力奋斗。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