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走“五·七”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20
第2版()
专栏:

走“五·七”道路
白天,上班的走了,上学的走了,这个街道的胡同里却另是一番景象。这儿一个生产组,那儿一个服务站,都属于街道居民自己办的“五·七”工厂。在这些工厂工作的居民,有的在挑花绣花,金漆镶嵌,完成国家任务;有的在裱纸裱布,缝纫服装、手套、书包,为大厂加工来料;有的在打毛衣,拆洗缝补,修车修鞋,弹棉花,为群众生活服务;有的在收集泔水、菜帮,支援郊区农村养猪……。
这番热气腾腾的情景,使人回想起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那时候,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大批家庭妇女走上了生产岗位。她们艰苦创业,办起了许多街道小厂。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街道小厂早已成长为工业战线的一支生力军,当年的家庭妇女也已成为工厂的老工人,有的成了领导骨干。现在留在街道上的家庭妇女,大都四、五十岁以上了。正是她们,在毛主席指引的“五·七”大道上,又自力更生地办起了许多小工厂,那奋发图强的劲头丝毫不减当年。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厂房自己盖。她们自豪地说:“我们也有一双手,要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都是街道妇女,谁盖过房?可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敢想,敢干,敢闯。后永康胡同有一个裱纸组,组长高凤如四十多岁了,带领十多个妇女,首先盖起了三间小房。接着又帮助其他小组盖房子。她还和大家共同努力,不到两个月,盖成了一座能容纳四十六台缝纫机的简易厂房。
整个北新桥街道,分片办了六个“五·七”工厂,下设九十四个生产点和服务点。这些生产点和服务点,就在家门口附近,能参加生产的都可以参加,能干什么干什么。现在,“五·七”工厂已有近两千人。他们既是居民,又是街道工人。生产的产品远销到全国许多地方。去年的收入,除去发工资和用于福利事业以外,集体还积累了十八万元。
“五·七”工厂第一次发工资那天,许多居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旧社会的苦。那时候,连年轻小伙子都找不到职业,如今上了年纪的普通居民还能当上“五·七”工厂的工人。大家说:“这都是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