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废港变渔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21
第3版()
专栏:

废港变渔场
在湖南株洲市郊,湘江的白石港口,有一条迂回蜿蜒的小港道,港内有面积约五百多亩的滩洲。这里,昔日渍水横溢,杂草丛生,荒无人烟;而今,已建设成以渔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鹅颈洲渔场。一九七一年,全场平均每人生产鲜鱼四千四百斤,粮食一千二百多斤,水果七百六十多斤,生猪十一点七头。生产总值达八万零九百元。举目四看,这里渔池串连,稻田相接;果树一片片,新房一排排……好一幅秀丽的画图!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经过了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废港荒洲才变成了五业兴旺的渔场新村。
解放前,鹅颈洲仅有十六亩水田,每年雨季江水泛滥,就被冲刷一光。一九五八年,到鹅颈洲建设渔场的干部、职工,以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在广大贫下中农的大力支援下,在港口上修起一条七百多米长、四十三米多高的防洪堤,截断“鹅颈”,建立了防洪排渍闸,在废港里养了鱼。
正当掀起改造废港荒洲的热潮时,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鼓吹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妖风,刮到了鹅颈洲。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破坏,煽动职工“散场”,胡说什么:“来到废港荒洲,劳民费力没奔头”。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激烈时刻,渔场党支部书记贺寿臣挺身而出,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渔场决不能散!”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坚持建场的干部、职工,更加提高了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教导,深入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各种错误思想,制定出以渔为主,渔、猪、粮、菜、果全面发展的规划。干部、职工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日夜奋战。短短几年,就将废港改造成二百八十多亩水面的“渔港”。在荒洲上,利用低洼地整修出繁育鱼苗的池涧三十九处,搭起简易猪棚四十多间,还开造良田和梯土一百多亩。一九七○年,鲜鱼总产达十一万多斤,为一九六四年的四倍;粮食平均亩产跨千斤;水果和其他农作物都获得了丰收。
鲜鱼生产越来越多,运输发生了困难。形势喜人又逼人!怎样在有限的港洲上作出更多的贡献?跨入一九七一年后,渔场党支部率领干部和工人,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修整了鱼池,加宽了渔场的运输要道,并拦住港道,迫使城市入港的污水绕港倒流,变废为宝,为发展渔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一九七一年,鲜鱼总产又增长到十五万八千多斤,培育鱼苗七十七万多尾。
党支部还充分发挥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用科学方法养鱼、喂猪、种田、植树。他们组成干部、老农、技术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小组,根据摸索到的各类鱼的特性和特点养鱼,充分利用了水面和饲料,有效地发展了渔业生产。渔业的发展,又为发展农、林、牧业提供了大量资金,公共积累也逐年增多。到一九七一年,渔场共积累资金十七万多元,购买了机器,大部分笨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机器所代替。渔场的干部和工人满怀深情地说:“这一切变化,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都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