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穷棒子”精神的胜利——河北省燕山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昔日“无人区”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23
第3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穷棒子”精神的胜利
——河北省燕山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昔日“无人区”的事迹
清清河水上高山,
片片果林遮青天;
牛羊成群遍山野,
风吹稻谷金浪翻;
今日燕山春光好,
长城内外赛江南。
河北省境内长城东段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的“无人区”——燕山山区的人民,这样来歌唱自己家乡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燕山人民发扬这个山区西铺大队的“穷棒子”精神,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把昔日满目荒凉的“无人区”建设成了繁荣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山区,使这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建设山区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燕山山区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者妄图扑灭冀热辽地区的抗日烽火,割断八路军、游击队同燕山人民的联系,在长城到锦(锦州)承(承德)线以南长七百里、宽二百五十里共十三个县的地区,制造所谓“无住禁作地带”——也就是“无人区”。日本侵略者在这个广阔的地区里实行了灭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得山区人民家破人亡,田园荒芜。日本投降后,这个山区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洗劫,人民又一次受到了深重的灾难。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燕山人民,送来了大批的粮食和贷款。党和政府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燕山人民重建家园的决心。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他们决心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发扬这个山区遵化县西铺大队的“穷棒子”精神,自己动手建设山区。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西铺大队的二十三户贫农,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成立了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他们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但是,他们毫不气馁,依靠集体力量,“从山上取来”大批的生产资料,连续奋战三年,庄稼年年获得丰收,改变了贫穷的面貌。一九五五年,毛主席高度赞扬西铺大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并且指出:“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
毛主席的光辉指示,象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亿万农民前进的航向。从此,燕山人民纷纷发扬“穷棒子”精神,在建设山区的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座落在燕山主峰脚下的兴隆县,百分之九十的地区是耸峙的高山,全县二十三万亩耕地,“瓢一块,碗一片”地“挂”在山坡上。在日伪统治时期,这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惨遭杀害,两千多个村庄被拆毁,七万多间房屋被烧掉,荒芜的土地和果园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面对这样困难的条件,兴隆人民毫不惧怯。他们以西铺贫下中农为榜样,发扬“穷棒子”精神,组织了四百多个山区建设创业队,共一万二千多人,开进了深山老峪。队员们凭着一双铁手,一把大锤,一根钢钎,风里雨里,常年在崇山峻岭间开山炸石,垒坝修地,闸沟造田,使兴隆成为河北省塞外第一个粮食亩产跨《纲要》的县。去年,在遭到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个县的粮食亩产仍然达到五百五十五斤,比一九四九年增加四倍多。
这个县第一个成立山区建设创业队的四拨子大队,就表现了燕山人民在“穷棒子”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
四拨子大队有一百多条深沟峡谷,几千块巴掌大的坡地斜挂在山腰上,都是“粒土赛珍珠”的“石缝地”。要在这些“石缝地”里夺高产,必须筑石坝,垫黄土,修梯田,保持水土。有人认为,这样做工程太大,办不到。可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倪凤岐和多数社员群众却认为,有了毛主席的指示,有了群众的干劲,工程再大也能办到。倪凤岐带领三十二名创业队员,意气风发地开进了深山老峪。他们常年吃在山上,住在野外,开山筑坝,垫土修田。山上多是几米见方的“卧牛”石,撬不动,他们就抡起二十多斤重的大铁锤砸,震裂了手也不休息。经过几年的奋战,这个大队挖掉了无数的乱石窝,搬走了五万多方大石头,在大小山沟里,垒起总长九十多里的两千六百多道坝,给几千块“石缝地”铺上了一尺多厚的黄土。另外,还修了四条十多里长的盘山渠道,绿化了十三座荒山。目前这个大队的粮食亩产,已由过去的二百多斤,提高到八百斤。在每人平均不到一亩山坡地的条件下,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向国家卖了余粮。
现在,燕山人民已经在许多荒山上,修了盘山梯田。仅滦平、宽城、平泉、承德等六个县,就修了盘山梯田六十多万亩。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彻底改变了解放初期这里一亩地只能打几十斤粮的低产面貌。山区的十三个县,已有十个县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并且涌现出一批过“长江”的社队,出现了“种塞外地,打江南粮”的动人景象。去年一年,这十三个县共向国家提供了四亿多斤商品粮。
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
在炸山、垒坝、修田的同时,燕山人民还以雄伟的气魄,进行了更为壮观的绿化荒山和河滩的战斗,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燕山山区十三个县的许多荒山和沙滩已经绿化。遵化、迁安、迁西、抚宁、青龙等县,荒山和沙滩的绿化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昔日被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得光秃秃的荒山上,现在高山上是苍松翠柏,低山上果树满坡,春夏季节,整个山区满眼绿色。植树造林的发展,不但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使这里成了河北省重要的果品产地,还出现了许多新蚕乡。水果和蚕茧的产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每年向国家提供的板栗、苹果、核桃、鸭梨、桃、杏等干鲜果品,达到两亿斤左右。闻名的“京东板栗”,解放初期的年产量是九百五十多万斤,现在已发展到两千七百多万斤。
为了植树造林,燕山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
迁安县五重安公社黄金寨大队,决心把三千多亩荒山和近一千亩河滩都进行绿化。从一九六三年开始,社员们坚持利用劳动空余时
间采集树籽。他们跑遍了崇山峻岭,终于收集到各种树种八千七百
多斤,培育了苗圃三百四十亩。发生水涝的时候,人们就赶到苗圃里用手扒开淤在幼苗上的泥土,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嫩叶;遇到干旱,人们又取水上山灌溉幼苗。这里山高水远,取一次水往返要走二里多地。现在,这个大队的荒山已经绿化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河滩全部种上了树。原来处在荒山之中的黄金寨,成了一个青山环抱、绿树萦绕的花果之乡。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
已有的成绩并没有使燕山人民感到满足。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一个群众性的治水办电热潮,正在蓬蓬勃勃地兴起。
青龙县城东五十里的青龙河畔,有一个东蒿村大队。解放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旱年起风沙,涝了遍地蛙,离乡去乞讨,蒿草没人家。”东蒿村就是由于“蒿草没人家”而得名的。现在,这个大队的面貌完全变了。人们改造了自然,发展了生产。长长的渠道里渠水欢畅地流着,小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发出隆隆的响声。在大队的米面加工厂、小农具厂、轧花厂里,许多社员在忙碌地工作;在场院里,停放着一台台拖拉机、脱粒机、粉碎机和铡草机。夜晚,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广播喇叭里播送着电台的节目。这个大队自己举办了小水电站以后,修建了五座扬水站,利用电力把河水扬上了十几米高的山坡,使水浇地面积由一百亩扩大到一千一百亩,全大队有百分之六十的土地实现了水利化。有了电,还办起了小工厂。这几年小工厂就积累了七万多元资金,买了两台拖拉机,使机耕面积达到百分之六十。粮谷脱粒、饲料粉碎和农副产品加工,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东蒿村的事例,给青龙县人民绘出了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的美好图景。县革委会一面组织县、社、队干部到东蒿村参观,一面普查全县五条大河、几十条小河和数百个山头的山情水势,制订出了全县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规划,并且立即付诸实行。没有技术人员,他们把全县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没有资金,就发扬“从山上取来”的“穷棒子”精神,由社、队自筹解决;没有设备,就自己办小工厂,生产水轮机、电动机。
有的深山老峪,离河较远,不能建电站。他们就蓄起老山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用来发电;有些地方,有河无水,水从地下流走了。广大群众就采取截潜流的办法,变地下水为地上水。北方的冬天,冰冻期长。过去,一般小水电站在冬季里,因为水结成冰,不能发电。他们依靠群众的智慧,创造了暗渠防冻和小船荡水等防止渠水结冰的办法,解决了冰冻期间发电的问题。现在,青龙县有了七十六座小水电站,发电量一千八百多瓩,全县四十三个公社的四百零四个大队中,有三十三个公社的一百一十五个大队用上了电。水浇地面积,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万二千亩,发展到五万七千多亩。
在青龙县的带动下,山区十三个县掀起了群众性的治水办电活动。据有关部门统计,这十三个县共修建水库近二百座,电站二百一十多座,许多大队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浇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十万多亩,增加到二百二十七万多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