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君山茶场职工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君山名茶不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23
第4版()
专栏: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君山茶场职工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君山名茶不断发展
岳第文
洞庭湖君山岛上,丛丛茶树绕山岗,层层梯田披绿装,一派生气勃勃的动人景象。
旧社会,君山茶一直被反动统治阶级作为“贡茶”,供少数人享受。解放前夕,君山茶园产量很少。一九五二年,建立了国营君山茶场,君山茶得到了新生。君山茶场的职工,用辩证唯物论作指导,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清除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不断取得茶树种植的胜利。近二十年来,绿茶亩产由十二斤增加到三百九十斤,总产量由三百多斤增加到十二万多斤。新培育的“君山银针”,不仅保存了“君山毛尖”的独特品格,而且条形更加粗壮紧结,白毫更加显露完整,香气更加清醇。
老茶园可以更新
名茶能不能继续发展,老茶园能不能更新?
有的人说:“君山茶叶古有名,要想再好不可能。”还有的说:“名茶不能高产,高产就出不了名。”一句话,君山这样的老茶园已经“定了型”,不可能更新了。可是,老工人侯运鸿用自己的实践把这种说法否定了。
侯运鸿是一个苦大仇深的老茶农。他常想:君山名茶,在解放前,只有那些官僚、地主才能享受,广大劳动人民连看都看不到。今天,我们成了茶园的主人,应该为人民种好君山茶,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他回顾君山茶的发展史:很早以前,在一个小山头上有三蔸茶树生长特别好,制出的茶叶“嫩绿似莲心”,“能立于水中”。经过老一辈茶农的精心培育、繁殖,茶质越来越好,才有了著名的君山茶。这不正说明君山茶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吗?他从以上的回顾得到启发后,也从荒山竹林中挖来五蔸“野生茶”进行栽培实验。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原来每蔸只有四、五根黄枝条的“野生茶”,树幅变宽了,叶色变绿了,枝条增加到八十多根,发出的芽头茂密而粗壮,每蔸采茶由原来的一斤多增加到四斤多,茶质也大大超过“野生茶”。这五蔸茶的变化,使侯运鸿更增强了改造君山茶的信心。他和几个职工组成了一个科学实验小组,决心闯出一条发展君山茶的新路子。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教导,采用短穗扦插的办法,繁殖君山茶,提纯君山茶良种;同时又从外地引进良种,将外地名茶用梅花点的形式散种于君山茶丛中,促使其自然杂交,进行改良茶树品种的实验。每发现一蔸好茶,就挂上一个木牌,并用竹子围起来,进行观察比较。经过连续五年的实践,从五十一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中,培育了四个产量高、茶质好、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这四个品种,不仅保存了君山茶原有的品格,还吸收了福建、云南、陕西等省十二个优良品种的特点,群众高兴地称之为“科学茶”。新培育的“君山银针一号”,去年开始大量采摘,每亩增产两成以上。
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侯运鸿的实践证实了:老茶园可以更新,君山茶可以发展。那种“君山茶定型论”,是没有根据的。它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事物,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人对茶树的改造看作是被动的、无能的,实质是陷入了唯心论的“不可知论”。
从这里,工人们明白了:要更新老茶园,先要更新人的思想,就是要从“形而上学”的精神枷锁里解放出来。
要使思想合于客观外界规律性
在一次县里召开的茶叶工作会议上,工人伍仕雄听到广东茶场茶树的采摘期长达十个月的介绍。他想:我们这里的茶树,每年的采摘期只有六个月左右,要是能把采摘期适当延长,不就能使茶叶高产吗?回到场里,他连夜和工人们商量。大家想,如果把茶树的开园期推迟,茶叶芽头会长得更壮实,既可增加春茶的产量,又可推迟封园期,使整个采摘期相应延长。于是,他们把实验地里的春茶开园期推迟了一个星期,希望达到延长采摘期、增加采摘次数的目的。可是,事与愿违,实验地茶树的采摘次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十二次,秋茶采摘期也没有延长,每亩还减产六十多斤。
为什么失败了呢?深夜,伍仕雄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他认识到:干革命应该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如果不尊重客观实际,一味蛮干,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的分裂,热情再高,也不能取得革命工作的胜利。在实践中,他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那些背风向阳的茶园,开园期往往要早四、五天,封园期要迟个把星期。他和工人们反复进行研究讨论,认识到:茶树在春天发芽,是因为春天给了它适当的温度,如果人们能给茶树以适当的温度,它就可以在春天提前发芽,秋天推迟封园。有的同志说:人在寒冷的时候,适当多吃点食物,就能使身体发热,增强抗寒力,如果也让茶树多吃点“食物”,不是一样也能加速茶树的新陈代谢吗?他们提出了进一步试验的计划:合理施肥,提高地温,适当延长茶树采摘期。伍仕雄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坚持观察试验六年,对比试验达三百六十多次,终于总结出了合理施肥、延长采摘期的经验。现在,这个场的茶园,每年除冬季施足基肥外,春茶萌发前结合埋绿肥施催芽肥,秋茶采摘期间结合中耕追施促进肥,茶园的地温普遍增高,茶树的采摘期前后延长将近一个月。这样,使每亩茶园增产茶叶两百多斤。
在反复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
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高潮中,茶场的同志为了夺取茶叶高产更高产,决心改变过去茶叶采摘量一季比一季少的现象,实现“夏茶超春茶”。一九六八年,工人黄俊礼从大寨参观学习回来后,就日夜思考着这个问题。他连续走访老茶农,进行调查研究。老茶农说:“茶树四个筋,不采不发生”。这句话对他启示很大。他想,要实现夏茶超春茶,关键是对茶树实行合理采摘。于是,他和工人们商量采掉那些没有“蕻子”的对夹叶的问题。他说:菜园里的红菜苔子,每次掐掉一根就发几根,掐的次数越多,“菜蕻子”发得越好。如果把茶树上的对夹叶采掉,会不会发出更多、更好的夏茶呢?问题一提出来,大家议论纷纷。有的人说,采掉对夹叶有道理。但有的担心说:采对夹叶会把茶树采得太苦,恐怕有今年,没明年。黄俊礼细心倾听着同志们的意见。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指示,他在一块地里选了同样大小的三蔸茶树进行采摘对比实验。经过实践,他发现:不采对夹叶的茶树,虽然长得青枝绿叶,但一季只能发一次茶,而且芽叶发得很少;采了对夹叶的茶树,春季显得枝多叶少,但夏茶却十分茂密。实验结果是:采对夹叶的比不采对夹叶的,产量是增加了。
采摘对夹叶以后,春茶和夏茶虽比以前增产,但夏茶仍然没有超过春茶。这时,有的同志对夏茶能否超过春茶产生了怀疑。黄俊礼又和工人们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教导说:“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他们回顾过去许多成功的经验,没有哪一条不是经过多次反复才成功的。如果要求经过一次实践就完全认识春茶和夏茶的客观规律,实现夏茶超春茶,那是中了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认识“一次完成论”的毒害。工人们又继续实验,他们发现茶树的养料供给是由上而下,先满足顶芽、顶叶的生长需要。成林茶树采摘时,如果留新叶,不仅增加养分的消耗,推迟芽头生长,而且要减少发芽数量。成林茶树新叶留得越多,发芽数量越少。
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使他们认识到:春茶不采,夏茶不发。在反复实践中,他们摸索了对茶树实行合理采摘的经验:幼林打顶养蓬留新叶,成林茶树留鱼叶,三季采光对夹叶。
现在,这个茶场做到了合理和及时采摘,实现了夏茶超春茶。从一九六七年起,夏茶连续五年超过春茶。去年,洞庭湖的水位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茶树受到特大旱灾,但夏茶仍比春茶多产七千零二十七斤,全年总产仍达到十二万斤。
君山茶场的同志们,在变革茶叶生产的实践中,坚持毛主席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理,不停留在一次、两次的成功上,一次又一次地实践,一步又一步地向前,不断掌握茶树种植的自由,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附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干部、战士在军事训练中,努力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