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越走心里越亮堂——云南省鹤庆县大水阱的上海知识青年在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25
第4版()
专栏: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越走心里越亮堂
——云南省鹤庆县大水阱的上海知识青年在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云南省鹤庆县黄坪公社水坪大队的高山密林中,活跃着三个朝气蓬勃的年青人,他们是到这里插队的上海知识青年马立军、华路、郭钢。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之后,马立军、华路、郭钢从黄浦江畔,来到云南边疆,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这三年多来,是怎样迈着坚实的步伐,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的吧。
“革命者要在艰苦面前逞强汉!”
边疆之夜,一片寂静。床头的小油灯下,知识青年马立军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白天发生的事老在他脑海里翻腾:
这是来到农村不久的一天,队里场院的土楼需要抹一层牛粪浆,小马抬来了牛粪,却迟迟不敢下手去和,嘴里嘀咕说:“这牛粪……”,老贫农董大伯望了他一眼,接过话头说:“这牛粪好啊!抹出的土楼又干燥、又光洁,好装集体的东西。”听到这话,小马的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耳根,急忙动手跟董大伯一块干了起来……。
小马心里觉得惭愧,脸上发烧。他打开毛主席著作,几行大字呈现在眼前:“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他认识到,对于同一件事,自己之所以和贫下中农想的不一样,就是因为受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灵魂深处隐藏着许多资产阶级的脏东西。他想,自己作为工人阶级的一个后代,一定要认真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在广阔天地里锤炼成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
象这样触及灵魂的事情,华路、郭钢也经历过不少。从这些具体事情上,他们看到了自己同贫下中农在世界观上的差距,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教导,是伟大的真理。
在艰苦面前持什么态度,考验着每一个人。有人说:“在农村从春到秋,从早到晚,那一样劳动不要人额头冒汗,拳头出水?”马立军他们却豪迈地说:“那有舒舒服服干革命的?我们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青年人,不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怎能挑得起革命重担?革命者要在艰苦面前逞强汉!”正是这种坚强的革命斗志,成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秋收时节,稻谷满场。生产队派马立军和几个知识青年夜里看场。后半夜,一阵雷声召来了阵雨。他们一面冲进村去喊社员,一面抢运稻谷。他们和社员一道,扛了一箩又一箩,背了一篓又一篓。肩疼了,腰痠了,汗水和着雨水流,这些他们丝毫不在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绝不能让集体的粮食受损失!天亮前,谷子全进了仓。马立军他们互相望了望,才发觉都成了浑身沾满了泥土草渣的泥人。可是,想到集体的粮食保住了,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我们还年轻,还需要继续锻炼!”
一九七○年年底,知识青年们随着水利大军,到一个叫礁石洞的地方,去修高山水库。华路、郭钢经常抽空深入周围村寨,到贫下中农家里访问。一位老贫农拉着他们的手,深情地说:“我们山区多么需要你们这些有文化的青年人啊!”从此,他们心中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知识青年需要在更艰苦的山区锻炼自己,山区比坝区更需要知识青年。并且选择了本公社最边远的山区——水坪大队大水阱生产队。
听说知识青年要上山,有人对他们说:“水坪大队是个高寒山区,气候比下面冷,生活比下面苦,那地方可去不得!”他们坚定地回答:“山区虽然比坝区冷,比坝区苦,但山区和坝区贫下中农的心,却一样火热!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越是要去!”
不久,传来了某工厂招工的消息。这时有人问他们三个:“马上就要招收一部分知识青年进工厂了,你们去不去?”在那些日子里,他们又重温了毛主席关于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下乡镀金论”、“劳动惩罚论”等黑货,更加坚定了与贫下中农结合一辈子的决心。他们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进工厂和上高山,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我们身在农村,就要下决心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大路朝阳,越走心里越亮堂。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周年那天,马立军、华路、郭钢迎着东方初升的太阳,背着背包上山了。从此,他们风里雨里,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田间地头,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很快地就爱上了这里的白族、傈僳族贫下中农,爱上了山区的一草一木。
大水阱出门就爬坡,上工常常要背着沉重的背篓,走二十多里山路,中午回不来,就啃几个冷荞粑。贫下中农关切地问:“山区这么苦,你们几个坚持得下来吗?”这时,他们耳边响起了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顿”的亲切教导,信心百倍地回答说:“天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步伐!”
一次,华路到边远的老鸹阱收割荞子,白天他和贫下中农一起干活,夜里就头挨头地露宿在山林。一天半夜,狂风挟着山雨骤然袭来,他和贫下中农一起,忙着抱荞秆,遮盖打下的荞子。暴雨淋湿了棉被,他们全然不顾。望着在风雨中战斗的老贫农的高大身影,华路感慨地想到:我们知识青年能有这么好的老师,接受他们的再教育,真是幸福;能有这么艰苦的环境锻炼自己,真是难得的机会啊!
“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一辈子!”
理想和前途,这是广大青年们最爱谈论的一个话题。战斗在大水阱的知识青年们,是怎样看待理想和前途的呢?现在,他们的答案是:“当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是我们的理想。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农服务,就有广阔的前途!”
来到山区不久,他们就帮助生产队办起政治夜校,三人共同教贫下中农识字,辅导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一次,四十多岁的共产党员段大嫂念着念着,突然低下了头。他们忙问:“你怎么了?”大嫂着急地说:“生字老是记不住,啥时候才能会读毛主席的书啊!”
这话,象一记重锤,敲在知识青年们的心上。这一夜,他们久久没有入睡,严肃地讨论着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知识青年的理想?眼看贫下中农那么渴望要读毛主席的书,山区建设那么需要文化,知识青年难道不应该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贡献给山区人民吗?他们重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批判了无所作为的错误论调,坚定地表示:“我们在农村决不能糊里糊涂地混日子,我们知识青年,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一辈子!”
认识明确了,三个知识青年把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就溶化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在政治夜校里,他们既当先生,又当学生,认真辅导社员们读毛主席的书。地头休息时,他们热心地把着社员们的手教写生字。经过一段学习后,不少社员基本上能够自读毛主席语录了。
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水坪大队的贫下中农准备自力更生地办小电站,学过一些电工知识的马立军、华路、郭钢,都积极地投入了这场战斗。在架设电杆的日子里,他们扛着一丈八尺长的杆子翻山越岭,高空作业,从不喊累叫苦。火把节那天,为了让贫下中农家里都安上电灯,马立军虽然肚子痛得很厉害,仍然坚持爬杆架线。入夜,白族、傈僳族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山寨顿时一片欢腾!老贫农望着电灯泪花闪闪,年青人吹起了芦笙,跳起欢乐的舞蹈。党支部书记代表大家自豪地说:“往年火把节点松明,今年火把节点电灯,这全靠党和毛主席的好领导啊!”望着电灯下白族、傈僳族人民的张张笑脸,三个知识青年心里象蜜一样甜。
在山区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这些脚踏实地的青年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诬蔑,实现着自己崇高的理想,贡献着自己壮丽的青春!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