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阅读
  • 0回复

清洁工人夜间忙——记为常年保持首都街道清洁辛勤劳动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01
第4版()
专栏:

清洁工人夜间忙
——记为常年保持首都街道清洁辛勤劳动的人
北京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天要产生两千七百多吨垃圾,但首都街道却保持着常年整洁。这样大量的垃圾是怎样处理的?不久前记者随同垃圾清运车目睹了这个紧张战斗的过程。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西城区二龙路地区的路灯亮了。各条胡同的居民们相继抬着土箱,把家里的脏土、炉灰、烂菜叶等倒在规定的地点。不久,西城区清洁队民康分队的一辆清洁卡车开来了。车身后面的踏板上站着五名清洁工人,头戴白色防护帽,脚盖白色护袜,冒着冬夜的寒风,沿路收集垃圾。最后,卡车满载着垃圾开出城外,向近郊四季青公社的积肥场驶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洁工人们就是这样辛勤地劳动着。每天夜里,他们穿过数以千计的大街小巷,把全市的生活垃圾清除得干干净净。直到朝晖洒满街头,人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始新的一天的战斗生活时,清洁工人们才回去休息。
有一天,我们到四季青人民公社参观了垃圾的处理工作。在宽阔平整的积肥场上,堆放着清洁工人送来的大量垃圾。这是一个巨大的废物利用“工厂”。贫下中农感谢清洁工人不怕脏,不怕累,每天给他们来“送宝”。在这里,社员们利用垃圾中的炉灰和有机物,加以适当处理,采取高温发酵的办法,造出大量肥料。在积肥场上,可以看到经过五十到六十天处理以后的垃圾,已经由原来的灰黄色变成了黑油油的肥料,各生产队来运肥料的汽车、拖拉机和马车络绎不绝。去年,这个公社使用这种肥料的八千多亩秋季大白菜,平均亩产超过万斤。这种肥料还用于培育菜秧、稻秧和暖房的蔬菜。公社还利用清理出来的砖头、瓦块垫平坑洼地,铺上好土,造出了五十亩良田。
多年以来,勤劳的工人农民就是这样把首都街道的垃圾用来造福于人民。
目前,北京全市共有二十二个这样的积肥场,每年积肥二百万吨以上。这些肥料供应近郊三十六个公社和近八十个农场等单位使用,成为郊区农业生产、特别是菜区生产的主要肥源之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北京市各区清洁队的党组织,认真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领导清洁工人努力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奖金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大家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重要意义。清洁工人自豪地说,垃圾收运工作,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是关系到首都人民健康和支援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我们要把首都人民委托的这个工作,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自觉地把它做好。
清洁工人常年上夜班,又是在露天工作,成天和垃圾打交道,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他们发扬高度的革命精神,再苦再累也不怕。碰上刮风,大家迎着灰尘战斗;遇上下雨,大家在泥水中紧张劳动;在全市进行大扫除或碰上雪天,垃圾量急剧增加时,他们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
为了保证首都的市容整洁,清洁工人还常常利用白天休息时间,深入工厂、学校、机关和街道,挨门串户进行访问和调查,大力宣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并根据群众的要求调整和增设垃圾站,方便群众倾倒垃圾。他们还依靠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帮助,搞好垃圾清运工作,常年保持首都街道的清洁。
解放前,北京市垃圾成灾。就在西城区清洁队民康分队现在负责清运的二龙路街道,解放前最早是一个积水深达数米的低洼地,人称“二龙坑”。人们向坑内不断倾倒垃圾,填成了“二龙路”。后来垃圾越堆越高,变成了“二龙山”。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下,那时全市大大小小的“二龙山”不计其数。今天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前,当时就是一个大垃圾堆。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使首都的卫生面貌不断改观。旧社会北京城的那种“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的现象,早已成为过去。
在旧社会里,清洁工人被人看不起,生活不如牛马。解放后,他们翻身做了主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民康分队为例,全队一百一十八名工人,就有自行车一百多辆,许多工人都住上了新房,几乎家家都有了收音机,不少人家有手表和缝纫机,孩子们都上了学,有的还上了大学。工人们看病不花钱,劳保用品样样齐全。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兴奋地说:毛主席把我们从地狱里救出来,当了国家的主人。我们一定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