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自力更生精神的凯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02
第5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自力更生精神的凯歌
在英雄的阿尔巴尼亚,新的工矿企业不断出现。无论是在首都地拉那还是在边远的科尔察、斯库台、萨兰达等区,都建起了一个个具有高大厂房和现代化设备的工厂,一些老的企业也披上新装,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隆隆运转的机器声,耀眼的电焊火花,繁忙工作的人群,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劳动场景,到处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气象。
阿尔巴尼亚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遵循恩维尔·霍查同志关于“坚决执行自力更生的原则”的教导,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我们在访问中间,亲眼看到这种自力更生精神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受到很大的教育。
依靠群众就无往而不胜
在费里市郊区,有一个高塔耸立、管道纵横的工厂。巨型油罐车把各种石油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在沥青车间旁边,龙门吊车正把一桶桶沥青装上载重汽车。这就是阿尔巴尼亚人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仅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建成并投产的费里炼油厂。
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战胜苏修封锁之后,石油工业有很大发展。随着原油产量的增长,生产更多的石油制品的任务摆在人们面前。一九六五年,费里的石油工人和技术人员决心自力更生地建起一座炼油厂。他们研究了过去由外国专家设计的策里克炼油厂。这个每年处理原油十五万吨的炼油厂,是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六年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建成的,占地面积二十公顷,使用的钢材很多,设计中有许多地方不合理。阿尔巴尼亚工人和技术人员立志走自己的道路,他们豪迈地说:“我们不但要建成新的炼油厂,而且设计要更合理,产量要更高,质量要更好!”
很快,第一个设计搞出来了。新的炼油厂计划每年处理三十五万吨原油,占地面积十公顷。设计方案被送到斯大林城、策里克和爱尔巴桑,请那里的石油工人讨论修改。工人们说:我们国家还要建设别的工厂,农业也要发展,占地面积还应该更少一些。经过细致的讨论,他们提出新的厂房布局方案,不仅在生产上更加合理,占地面积也缩小到五公顷。原设计烟囱要全部使用钢板,工人们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有的地方可以用砖代替。就这样,经过广泛讨论后确定下来的新的炼油厂的设计方案,生产能力比策里克炼油厂提高一倍多,占地面积只是它的四分之一,需用的钢材也减少百分之三十。
一九六七年二月,土建工程开始了。过去,这里是一片岗峦起伏的丘陵地,建设者们推走了六万多立方米土。同时,制造设备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从斯大林城、策里克等地来了熟练的技术工人,参加建设的青年在工地上边学习、边实践,迅速地掌握了技术。厂长阿贝丁·塔加西是一个老游击队员,他白天参加劳动,晚上给大家讲述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故事,鼓舞大家用战斗的姿态克服困难。在制造二十多米高的分离塔时,附近工厂的工人也赶来参加,共同讨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一九六八年八月,工厂全部建成,比策里克炼油厂的建设时间减少近三分之二。策里克炼油厂建成后三个月才正常生产,而费里炼油厂在建成后的第三天就正常生产了。
费里炼油厂的工人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就在工厂投产后的第二年,他们又进行了讨论,增加了一个加热炉,改进了工艺流程,使年处理能力达到五十万吨。一九七○和一九七一两年,实际处理的原油都超过了这个数字。去年十月,这个工厂荣获劳动党成立三十周年和党的“六大”模范单位的称号。
我们到工厂访问时,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提建议、搞革新,准备在一九七四年以前再把生产能力提高百分之十。厂长阿贝丁同志兴奋地说:“自力更生地发展生产,一个关键问题是依靠广大群众。看到工人那么高昂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我对实现新的计划充满了信心!”
社会主义协作的胜利
最近半年多来,卢什涅造纸厂吸引了不少从各个地区赶来参观的人们。他们不仅兴趣盎然地参观高大的造纸设备,还特别聚精会神地观察一个油毡自动生产线的运转情况。这个每年可以生产二十二万平方米油毡的生产线,是阿尔巴尼亚的工人和科学研究人员发扬社会主义协作精神,在一年的时间内建成的。
卢什涅造纸厂的工人根据劳动党中央关于协作和科技革命的决定,热烈讨论了怎样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们考虑到这里有造纸原料,距离费里炼油厂又近,可以方便地运来沥青,觉得只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完全能够建造一个生产油毡的车间。起初,有保守思想的人认为工厂的任务已经不轻了,再抽出人来建设新的车间,会影响纸的生产。但是在党、工会和劳动青年联盟组织举行的群众性讨论中,这个意见被否定了。工人们坚决地说:为了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支援农业生产,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国家增加生产!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很快作出了生产线的设计。
在施工中,又遇到了新的困难:有的部件很大,不要说本厂,就是在整个卢什涅区也没有地方能够浇铸。工厂党组织和工人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既要充分发动群众,艰苦奋斗,自己动手克服困难,也要进行社会主义协作,依靠集体力量取得胜利。他们先后派人到南部发罗拉的石棉水泥厂、北部斯库台的油漆纤维板厂和地拉那大学等单位,每一处都得到工人和科研人员的热烈支持。有的工厂主动承担了为他们翻砂部件的任务,一次翻不出来,就两次、三次地试验;地拉那大学师生也投入紧张的工作,帮助他们使沥青具有适宜的浓度。
一次,厂长李里·什图勒比同志去费里一家工厂联系工作,看到一个残缺不全的旧液压机放在废品堆里,便向那个工厂要了回来。电焊工阿奇勒·捷卡花了几天几夜时间,把破孔一个个焊好,并且改进了活塞,提高了机器的性能。为了制造搅拌纸浆的设备,车工弗拉穆尔·泽戈反复钻研,在自己使用的车床上增加一个夹具,顺利地加工出合格的部件。一九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生产线的一个关键部分——压平机进行试运转。厂长、总工程师和工人们都聚集在机器旁边,下班的时间到了,但谁也没有回家欢度除夕。为了排除一个故障,他们连续奋战三十多个小时。一九七一年元旦的下午,最后一个故障终于解决了。当一张张压得平展展的乌黑明亮的油毡生产出来时,全车间一片欢呼,人们奔走相告,热烈庆贺社会主义协作的胜利。
去年五月,全部生产线正式投产,当年就生产出五万多平方米的油毡。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也推动了其他车间,造纸车间的产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六。
现在,卢什涅造纸厂不仅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械化水平,还在为别的工厂制造设备。工人们听说地拉那的一个造纸厂急需一种滚筒,如果从国外进口,需要二十多万列克,他们就主动承担起试制的任务,只用二万多列克就制造出来了。工人们还帮助北部多山的普克区建设了一条造纸生产线。一个工人对我们说:“过去,别的工厂支援我们,今天我们也应该支援其他工厂。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
用双手描绘美好的未来
在都拉斯海港,中国海员给我们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次,中国远洋货轮“江门”号在港口装卸货物,发现舱门板坏了。如果不及时修好,遇上暴风雨,水就会漫进货舱,使货物受到损失。而要拆卸下来修理的话,即使在技术上比较先进的国家,也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轮船上的同志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港务局局长马尔科·卡拉里同志。他马上带人去看,说一定在“江门”号启航之前把舱门板修好。接着,局总工程师、修船厂厂长等也都赶到现场,和修船工人一起日夜奋战。为了使舱门板平整,他们采取几个点同时焊接的方法,不到两天就修好了。当中国同志向他们表示感谢,并且称赞阿尔巴尼亚工人的技术水平时,马尔科同志爽朗地说:“资产阶级能做到的,我们无产阶级不但能做到,而且一定能做得更好。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描绘出祖国无限美好的未来!”马尔科同志的话,使中国海员受到很大的教育,他们决心向英雄的阿尔巴尼亚工人学习。
我们在都拉斯港口访问时,亲眼看到这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结出的累累果实。那一天正下着雨,在港口的一侧,工人和技术人员正冒雨修造一台起重能力为五吨的电动起重机,这是他们响应党关于自力更生的号召,破除迷信,自己动手建造的项目之一。雨点越来越大,他们披着淋湿的衣服,踩着积水,继续紧张地工作。港务局副局长萨布里·什特拉扎同志兴奋地说,由于工人们的忘我劳动,这种起重机在制造中的一些主要困难已经解决,不久就可以成批生产了。在不远处的码头上,港口工人自己改制的一些汽车起重机正在忙碌地装运货物。这种轻便适用的汽车起重机的数量,一九七二年将比一九七一年多一倍。
正是这种可贵的革命精神,使都拉斯港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前,这里每年吞吐一万二千吨到一万五千吨货物,装卸工作全由人力进行,被人们称作“苦力的港口”。今天,在新修起的码头,可以同时停泊十艘巨轮。港口每年的吞吐量达到二百万吨,装卸机械化程度已达百分之八十三。它不仅成为阿尔巴尼亚西部重要的海上门户,而且每年接待着来自几十个国家的数百艘轮船,被誉为“亚得里亚海上的明珠”。
当我们离开都拉斯时,看到一排排新建的黄色、乳白色的楼房,衬托在一片蔚蓝的海水、如林的起重设备和一艘艘巨轮的背景上,显得十分美丽。同行的阿尔巴尼亚同志告诉我们,那是港口工人用义务劳动修建的住宅。港口的机关工作人员也积极参加这一活动。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解决住房问题,同时也是增强自力更生观念的好机会。望着眼前壮丽的景色,我们不由地想:整个阿尔巴尼亚不是也象这个英雄港口一样,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吗?在劳动党的正确领导下,阿尔巴尼亚人民必将赢得一个个新的胜利,使欧洲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