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风展红旗如画 韶山——井冈山公路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04
第4版()
专栏:

风展红旗如画
韶山——井冈山公路见闻
从韶山到井冈山,蜿蜒着一条新建的公路。这条公路全长四百八十多公里,经过湖南省湘潭、株洲、醴陵和江西省萍乡、莲花、永新、宁冈七个市县,使层峦叠嶂的罗霄山脉变成通途。它是当年革命前辈跟随伟大领袖毛主席向井冈山进军走过的路。今天,从沿途四百多万革命人民的思想到千里锦绣山河的大地外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曾经在这里洒过血、淌过汗的老同志,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故地的新貌吧?远在山南海北的青年朋友,你们一定非常渴望来这里寻觅历史的足迹,体味创业的艰辛,吸取革命的营养,增添前进的力量吧?那么,让我们一起坐上汽车,沿着这条红色公路奔驰吧!
韶山朝霞
巍峨的韶峰捧出朵朵朝霞,韶山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在田垄里,山冲里,水利工地上,韶山人正手舞银锄,开挖梯田,修筑水渠,热气腾腾地迎来了七十年代的又一个春天。
修筑韶河的工程正在动工。社员们在举起锄头铁锤之前,都要把韶河看一眼,今天的模样明天就看不见了。弯曲的韶河将要伸直,狭窄的河床将要变宽,河边的小路转眼将变成机耕路,两岸的水田将要出现新面貌……
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毛迪秋同志和我们一块沿着韶河向前走。他兴奋地谈起一九六八年春天曾去大寨参观学习;去年春天,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又来到了韶山,向韶山人介绍了大寨贫下中农学习毛主席著作、夺取农业大丰收的经验……。讲到这里,工地传来??的放炮声,毛迪秋要我们等一下,他自己检查石方去了。
毛迪秋同志以陈永贵同志为榜样,带头刻苦学习,不管生产多忙,都坚持读书。他反复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他还经常到政治夜校给干部、社员讲课,讲党的基本路线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他在山岩上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这条金光闪闪的标语,指引社员开荒造田。以后,随着耕种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肥料需要大量增加。在新的矛盾面前,有的社员认为,区里已经办起了化肥厂,肥料不够可以向区里要。毛迪秋想起陈永贵同志说过:“靠俺的力气举不起千斤,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就智慧无穷。”学大寨,就要学习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怎么能因为家大业大就丢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轻易向国家伸手呢?在他的建议下,支委会响亮地提出:韶山党支部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创建的,一定要发扬革命传统,走大寨的革命道路,自己动手积肥料,决不当“伸手派”。接着,他向党员和社员群众讲述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他自己全家四口一齐奔上积肥战场,别人用土筐挑肥,他用箩筐挑,扁担压断了,换条新的继续干。韶山大队的贫下中农,凭着一双铁手,积足了肥料,打响了备耕的第一炮……
去年春天,韶山大队的谷种刚吐出新芽,突然遭到春寒的袭击。毛迪秋把棉衣一甩,卷起裤腿就率领贫下中农同春寒搏斗。他们用草盖、用塑料薄膜遮……战胜了春寒。正当水稻扬花的时候,又发生了虫灾,眼看一根根稻茎枯萎下去,毛迪秋又拿着喷雾器日夜战斗在稻田里,手打起了泡,眼睛被农药熏得睁不开,仍然坚持战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几百个贫下中农结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战胜了春寒、虫灾,使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达到一千三百多斤。
在韶山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一九七一年韶山全区粮食亩产超过了千斤。全区机耕面积不断扩大,现在拥有五十多台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工业发展也很快,现在已办起了机械厂、农具厂、化肥厂、拖拉机站、煤矿、棉纺厂……
毛迪秋从工地上满头大汗地跑了上来,这个韶山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毛福轩烈士的儿子,今天又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带领着韶山支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中起先锋作用。我们赞叹道:“韶山的工作象朝霞一样,一派蓬勃景象。”
毛迪秋望望朝阳说:“打个比方吧,我们的工作还在早晨哩。”毛迪秋同志很爱说这句话,他从来都是把每一个胜利当成起点。当韶山水库和青年水库刚刚建成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当韶山灌区第一次把二百里外的涟水引到这里的时候,他也是这么说的;现在,当一幅新的图画即将展现的时候,他又是这么说了。
太阳升起来了。我们跨上了开往井冈山的汽车。喇叭响了,汽车徐徐开出车站。
渌江激浪
汽车飞过雄伟的湘江大桥,穿过新的工业城市株洲,来到了毛主席当年考察过农民运动的醴陵。
渌江两岸,麦苗一片绿,松杉油茶遍山岭。田垄里,社员们正在推车送肥,引水沤氹;山岭上,垦复油茶林的队伍,在绿树密林中穿梭似地来来去去;水渠工地上,人们飞舞着银锄、夯硪,展示了一幅热气腾腾的迎春图。
去年醴陵全县水稻平均亩产达九百八十一斤,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长一成,是一九四九年的一点二倍。“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军山公社大龙大队龙佳洲生产队,更创造了平均亩产一千九百斤的高产纪录。
大旱夺得大丰收,这奇迹得来可真不容易啊!去年,醴陵整整一百四十天没下过透雨,早稻刚刚开始灌浆,旱象就露头了。收割了早稻后,天空仍然没有一丝云彩,田犁不了,晚稻插不下,真有点急煞人!少数人有点垂头丧气了。县委书记关胜川引导大家向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的著作请教,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全县农业生产的形势。他们坚定地说:我们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有七十万人民群众,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能战胜。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在严重的旱灾面前挺起腰杆,打掉无所作为的庸人观点和害怕困难的懦夫思想,坚持抗旱,夺取丰收。
刚出医院不久、病还没有完全好的县委书记老关,带着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走在当年毛主席考察农民运动走过的路上,一路走,一路调查研究。那龟裂了的泥土和枯浅的渌江,勾起了他多少心事啊!春天,他曾下乡去和贫下中农一起播种;禾苗茁长时,中耕追肥、治虫,他曾经和大家一起流着汗水;现在早稻丰收了,但晚稻却面临着这场大旱灾,群众的情绪会怎么样呢?在路上,一个生产队干部,握住他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关,今年的晚稻怎么办呢?”
“老天不下雨,也没捆住咱们的两只手,跟它斗吧!”
老关走到了好几个公社,他看到社员们在找水源,就和大家一起勘测;见到社员们在车水灌田,就和大家一道踩上水车。共同的战斗,亲切的交谈,使他更加理解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磨刀大队大坡生产队的社员们,为了保住一亩六分田,从一里多路远的地方,架起了三百七十多米长的竹枧,引来了山泉水;石溪大队有丘两分大的田,田边有个渗水眼,社员们硬是等着它渗满一眼水,再舀出来灌这块田,然后插上秧,两分田竟分别插了三次……。有群众就有办法,有群众就有力量!在严重的大旱面前,社员们喊出响亮的口号:“桶子挑,瓜瓢泼,寸寸节节把坝作,龙王无奈社员何!”渌江两岸,不分白天黑夜,到处是人,到处是水车的嘎嘎声,抽水机的突突声,水桶的碰击声。在老关的带动下,全县广大干部认真读书,调查研究开始形成风气。在党委成员中,除留一人在家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他同志都在基层蹲点,坚持“三不脱离”,坚持调查研究,在三大革命斗争中取得经验,指导全局。
一九二七年春天,毛主席来到这里考察农民运动,渌江曾激起了欢乐的浪花;这年秋,毛主席点燃了秋收起义的烈火,渌江又掀起了愤怒的狂涛;今天的渌江是多么明亮,多么欢乐啊!它在纵情地歌唱。
三湾红枫
汽车沿着罗霄山东麓向南奔驰,经过莲花、永新的丘陵地带,停在三湾枫树坪。
坪里长着两棵挺拔的枫树,火一样红的阔叶,仿佛正在燃烧。听说那年毛主席带着红军来三湾时,枫叶还没到红透哩。到毛主席改编部队的那天早晨,老俵们开门一看,满树都是红彤彤的,象挂满了红灯。现在,三湾的红枫更加放射着灿烂的异彩。文化大革命以来,经常有解放军部队,长途跋涉,来到三湾的大枫树下。
就在不久前,一支解放军部队沿着老红军当年走过的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多天,来到三湾。他们学习党和军队的斗争史,学习“三湾改编”的光荣传统,在这里整顿了党支部。他们又访问群众,学习三湾人民狠抓阶级斗争,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革命精神。
这个山高水冷的山村,共有九百零五亩稻田,分成五千三百多个小块,散布在一百五十多条山垄中,过去粮食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大队党总支坚持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充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改造山河。两年里兴修了十多座水利工程,开挖了九十多华里长的深水沟,把瘦地变成沃土,把种一季改成种双季。粮食亩产提高到八百多斤,跨过《纲要》。前年卖给国家二十万斤粮食,去年又卖了二十一万斤。全大队公养和私养生猪六百头,平均每人达一点零七头。
在三湾村,我们到处看到解放军战士的笑脸,红五星的闪耀。有的在红双井给老俵们挑水;有的拿着自己扎的竹扫帚在打扫屋坪;有的给生产队养猪场开荒种饲料;有的跟着老俵们上山去烧火土,为春耕生产准备肥料。
三湾大队党总支书记刘开铨同志告诉我们:前几天,部队在军事演习时,一个战士不小心,压倒了生产队的三棵杉树苗。为这事连队开了生活会,进行一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爱民教育。那天一早,部队就写了一封检讨信,夹着几张角票,送到生产队。贫下中农怎么也不肯收。部队送了三次,贫下中农退了三次。战士们说:“这看起来是件小事,却检验着我们子弟兵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后来,大队党总支委员会作了研究,决定把这信和钱收下,在当晚召开了社员大会,进行一次拥军教育。刘开铨同志指着九垄河边新开出来的那十多亩新田说:去年二月以前,这儿还是一块荒洲,长满着野荆、芦苇草,人都进不去。后来,一支解放军部队来到三湾,就和老俵们一起,披荆斩棘,战斗了一个多月,使荒洲变了样,现在成了绿洲。要不是地垄中还残留着烧焦的树蔸子,谁能看出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呢?社员们很感动,就把它命名为“爱民洲”。这个名字记录着战士们对人民的深情,也表达了三湾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
安源炉火
汽车穿过萍乡市,进入英雄的安源矿区。人们纷纷放下车窗,兴奋地眺望那擎天的烟囱,高大的厂房,整齐的工人新村,在红灿灿的火光照耀下,显得更加雄伟。
安源到处火光熊熊。五十一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步行来到安源,下矿井,进工棚,播下了革命火种,点燃了安源工人心中的火。当年的星星之火,早已成了燎原烈焰。大庆精神已经在安源开了花,安源现在不但采煤,还大搞了多种经营。那一片火光是土法上马的炼焦炉,那烟雾缭绕的平房是新建的炼铁厂,那是轧钢厂,石灰厂,耐火材料厂……
在安源,我们碰到许多老年的矿工和新来的徒工。问起他们的工作,他们总是自豪地回答:“我是红色安源的‘采火者’。”
安源煤矿已经有七十三年历史。但是,老矿能不能再焕发青春?能不能叫安源继续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有个资产阶级“权威”曾经毫无根据地一口咬定:“安源走下坡路了,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认为安源的煤源已经枯竭。安源的煤源真的枯竭了吗?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安源工人,坚信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他们燃起革命大批判的烈火,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狠批了“安源无煤论”、“矿井定型论”。他们说:“安源煤矿有煤无煤,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大搞群众运动,作好调查研究,通过实践,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批判会上,他们纷纷表示:决心为找寻新矿源、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贡献力量。去年冬天,在矿党委领导下,一支以老工人为主体、有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的地质调查队,爬遍安源的坡坡岭岭,访问贫下中农,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证明,安源矿区的煤储量还相当丰富,据初步掌握的材料,可采储量就比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圈定的多出一倍以上。这个喜讯,在十里矿区引起一片欢腾。
这时候,躲在阴暗角落里的一小撮阶级敌人跳出来说:“要想翻一番,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啦)。”安源工人说:“有毛泽东思想指路,我们心明眼亮,为了翻一番,我们要把地球来打穿。”有保守思想的人担心:“使上那么大的劲,要是挖出来的煤质量不好,划不来啊。”广大工人就说:“多挖一吨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增添一分光和热,有什么划不来?”
工人们来到被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划为“无煤禁区”的南大巷。这里的巷道由于年久失修,烂木、煤石堆满了巷道,浓瓦斯、硫化氢时刻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在困难面前,安源工人发扬老一辈跟着毛主席闹革命的光荣传统。他们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然后冲进“禁区”,清除了烂木、煤石,修复了运输巷道,摆开了新的战场。第一次从南大巷采出煤时,他们把煤炭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搓了又搓。
过去,北翼下煤组地下水很大,坡度又陡,被资产阶级技术“权威”说成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他们虽然建了五公里的巷道,投资两百多万元,但一两煤也没挖出来,结果放水把巷道淹掉了。这件事使工人们非常难受,他们决心重新把煤救出来。有人说:“水太大,救不了。”工人们回答: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切条件,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排干了积水,边做巷道边挖煤,去年一年就挖出五万多吨优质煤。在煤储量丰富的南翼上煤组,文化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竟说它“煤质低劣”,把这块煤田白白丢掉了。现在,安源工人爬上高山,摆开大批判的战场,用岩尖手镐打开井口,开拓巷道,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平常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生产了上万吨煤。
革命大批判的烈火越烧越旺,“工业学大庆”的战鼓越擂越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安源工人,打开了一个个“禁区”,修复了一条条“老巷”,使古老的煤城焕发青春。前年,全矿原煤产量翻了一番;去年,又提早一百零三天完成了全年产煤计划,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生产纪录……
想着这些采火者的故事,望着那一列列满载着乌金一闪而过的矿车,听着扩音器里正播送着“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的《国际歌》声,我们仿佛看到了千百万人正在把安源的煤炭投进炉膛,熊熊的炉火映红了整个世界……
井冈红旗
车过黄洋界,蜿蜒下山,到了茨坪。
红旗,好鲜艳的红旗!人们的视线全集注在南山的红旗上了。红旗一下子把人们卷进了漫长历史的回顾里:一九二七年,红旗第一次插上井冈山,映红了井冈山的天和地。就在这时候,失败主义者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坚信革命事业一定会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地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边界红旗始终不倒!敌军围困又围困,进攻又进攻,在隆隆炮声中,革命前辈们,前赴后继,红旗始终在高高飘扬!现在,这个当年“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穷山坡,已经变成了一座山中城市:灰砖青瓦的楼房,有的矗立在山脚下,有的掩映在树林里;环山公路,连接着大小五井、五大哨口;茨坪四周,建设起许多工厂……
井冈山人民正在竖起一面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红旗。
茨坪大队茨坪生产队是一面“农业学大寨”的红旗。他们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风浪中,挖出隐藏得很深的阶级敌人,戳穿他们散布的“分宗族姓别、土籍客籍”的阴谋,加强了革命人民之间的团结。社员们战天斗地,冒着严寒,改造冷浸田。在夺得连年丰收的基础上,去年又传出了水稻亩产一千零二斤的高额丰产捷报。
井冈山造纸厂是“工业学大庆”的一面红旗。工人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利用茅竹、冬瓜木等山区资源,生产出大量的油光纸、过滤纸、包装纸,连年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同时,他们坚持走“五·七”指示的道路,做到了又造纸又产粮,实现了粮食、蔬菜、猪肉自给有余。
当年大井乡暴动队长邹文楷同志,是一面继续革命的红旗。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战斗豪情不减当年。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阶级敌人恶狠狠地要砍倒三面红旗。邹文楷同志挺身而出:“谁敢动一动红旗,我们就和他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老邹率领一伙青年,披着白霜,登上了井冈山的陡崖峭壁,为改造冷浸田打石块,烧石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他把对红旗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凝集在一下下锤声里。现在,他担任了大井革命纪念地的讲解员,每天都在满腔热情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常常对人说: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时,总是教导我们提防投机分子“反水”。现在阶级敌人更狡猾了,他们身披马列主义的外衣,嘴里喊着最漂亮的口号,心里却想着复辟资本主义的毒计,他们打着“红旗”反红旗。我们要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才能识别他们,揭露他们。
黄洋界养路工班是井冈山上养路部门的红旗单位。共产党员李昌炎带着十二个从上海、江苏、辽宁、湖南来的知识青年,日夜战斗在当年老红军血染过的山顶上。他们顶风雪,冒暴雨,查路养路。涵洞被山洪冲下来的石头堵死了,他们钻进去一块块掏出来;塌方的石头拦住路面,他们打炮眼把石头炸碎;大雪封山,他们用锄头和手,刨开冰雪,让汽车通过。就这样,他们送走一个又一个炎夏寒冬,战胜一次又一次洪水和塌方,守卫着十多公里长的路面,保证了各地来井冈山的汽车畅通无阻。
擎旗自有后来人。井冈山上,新的一代正在成长。许多外地来井冈山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正在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上海知识青年杨桂良,在一个异常炎热的夏天,忽然发现山里的油茶林着火了,他拿着松枝直扑上去。火龙喷着烈焰,山风卷起浓烟,小杨被呛得喘不过气来,头发被烧掉了一片,脚上、手上烫起了燎泡。当他想起当年革命先辈同敌人浴血搏斗的情景时,浑身充满了力量,没有后退一步。他在第三次晕倒以后,同志们发现了,才把他抬出了火海。小杨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不久就光荣地入了党。现在,他担任了拿山公社小通大队一个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站在井冈山上,我们仿佛看到,伟大祖国到处红旗如林,红旗似潮。红旗,你象征着战斗,象征着团结,象征着胜利!在你面前,那些无产阶级的可耻叛徒们,只不过是几片腐烂的残叶,早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井冈山红旗飘万代!
汽车到站了,但我们的行程并没有结束,我们永远在红旗下前进!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报道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