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勇于实践的战士——芦台农场李承义培育良种猪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06
第3版()
专栏:

勇于实践的战士
——芦台农场李承义培育良种猪的事迹
河北省芦台农场共产党员李承义,在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导下,十几年来,在养猪战线上和群众一起坚持科学实验,培育出“芦白”、“芦花”两个优良猪种。它们的优点是:体型大,耐粗饲料,增重快,产仔多,成活率高,习性温驯,抗病力强。这两种猪,一般一年能长四百斤左右,平均每头母猪每窝产猪仔十一头以上,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为芦台农场发展养猪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承义一九五四年当饲养员的时候,只有十七岁。当时分配他饲养十三头母猪。他想: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为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可是,没想到一开头就出了问题:那是个产猪大忙的日子,小猪一生下就拉稀、死亡。李承义琢磨猪死的原因,发现除了因饲养管理不善以外,主要是猪种杂,体质弱,抗病力差,不能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培育优良种猪。他把这个意见和饲养员们研究,大家都很赞同,畜牧队的党组织也积极支持。但有人担心地说:“外国专家搞一个良种要五十年,你识两个半字,能办得到?”李承义坚定地回答说:“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搞成!”
为了培育良种猪,李承义起初翻阅了外国的一些资料,了解有关知识,但还没有找到培育良种猪的门径。后来,他刻苦钻研毛主席的《实践论》,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认真从实践中探索培育新的良种猪的规律。
从一九五四年开始,李承义用外国种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选出健壮、体长、增重快的白猪、花猪各两头,经过一代一代地选种选配,选优去劣,精心培育,到一九六○年,良种猪群从四头发展到一百多头。
为了使良种猪适应我国气候和饲养环境,李承义把良种猪进行了“野外驯养”,使它们能够经受风天、雨天、冷天、热天等不同自然条件的考验。
正当李承义准备进一步繁殖良种猪的时候,忽然发现某些母猪体态虚胖,发情紊乱,交配不孕,早产晚产,哺乳不足,仔猪活力差等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李承义同饲养员、技术员一起,从生理、饲料、管理等方面对这些母猪作了研究。认识到,这些母猪发生问题,主要原因是单喂精饲料,缺乏青、粗饲料的合理配搭和相应的舍外运动,造成母猪脂肪过度沉积,维生素缺乏,体质虚弱,腹腔缩小。他决定先减精料。
有的技术员说:不行,猪是单胃动物,吃青、粗饲料多了比饿着还难受。有些老饲养员也担心:现在有些猪本来就弱,再把精料减少,说不定会更坏。李承义决心先进行试验,让实践来证明究竟行不行。他就和几个老饲养员进行以青、粗饲料为主的喂养试验。结果,精料逐步减掉百分之四十,加以相应的舍外运动,母猪交配、受孕都很正常,产仔增多。仔猪成活率提高百分之五、六十。饲养成本也大大降低。
革命没有顶,认识无止境。李承义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广大养猪工人的要求,感到当前喂猪食采取“浓稠状湿喂法”很费工,也不卫生,应当来一个“变革”。但是,他想了好久,没有想出一个好道道。一天,他到二分场猪队,在一位老工人管理的猪圈里发现一个半大猪格外欢势。那位老工人告诉他:这头猪近几天常窜出猪栏,有时饿了就钻进饲料间偷吃干草粉、干料面,渴了就在附近沟边喝点水,膘情不但没落,还比前几天好。李承义很受启发,就同饲养员一块进行干喂和湿喂对比试验,效果很好。干喂的方法很快推广到全场。群众都热情地称赞李承义是“勇于实践的战士”。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