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无形的感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12
第2版()
专栏:

无形的感染
在刘庄,毛泽东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农村的风气、舆论,以至生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刘明周的爱人赵云梅是外县人,两年前嫁到刘庄来。她刚当新媳妇的那一阵,对刘庄的情况觉得很别扭。她不了解这里的人为啥都那样积极,干活不知什么叫累,好象有使不完的劲;学习又那么认真,不分男女老少都那样。
一天,学习的钟声一响,只见她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把正在洗刷的锅碗一放,就夹着个小凳子走了。她就说:“七八十的人了,还积极个啥呀!”她看不惯,呆不住,经常回娘家住。她说:这个村开不完的会,干不完的活,太紧张!
过了一段时间,赵云梅慢慢变了,她也积极起来,对这种紧张的生活有了兴趣和感情。每天学习、出工,一次不缺,回娘家也很少了。逢年过节,娘家几次捎信来人叫她,她回去一两天就转回来了。她说,回娘家才真是呆不住,看不惯!
两个看不惯,反映了两种观点,说明了人的思想在变。不仅青年人在变,老年人也在变。
前几年,队上经常组织年轻人学习,世兰很积极,经常出去参加。她娘一看世兰往外走,就满心眼的不乐意,不断嘟嘟囔囔,说什么:“小闺女家疯跑啥呀!也不学着纺个花,织个布,做个针线,以后到人家家里去,掂不起针,缝不成片,拿起棉花古卷儿也抽不出根线,妯娌姐妹们人家都会,看你咋办?”为这事,娘儿俩经常闹矛盾。
后来,刘庄学大寨运动深入了,也经常组织老年人参加学习,世兰娘慢慢变了。她说,学习就是好,开脑筋,懂道理,知道国家大事。老人一积极,对世兰的态度也变了。过去一见世兰出去,就说:“又走呀!”现在,有时还不到学习时间就催世兰:“快些去!”当人们问到,你现在还拦阻世兰吗?老人不好意思地说:还能拦她?我还要去学习哩!
新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着。刘庄的干部谈到这样一件事:那是刘少奇一伙在农村大搞
“三自一包”、“工分挂帅”的时候,老贫农黄玉成家添了个儿子。奶奶说:咱就靠工分过活呀!孩子起名叫个“治分”吧,长大好给咱家挣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刘庄不断开展革命大批判,进行路线教育,人们狠批了“三自一包”、“工分挂帅”等修正主义流毒,小“治分”也懂得了他的名字的来由,心里很不高兴。有一天,他找到队长刘桂英说,“治分”不好听,给我改个名字吧!桂英说:对!“治分”是
“刘毒”,咱现在要破旧立新,你就叫“立新”吧!可是有人一时还叫不惯,一见他还叫“治分”。小立新就说,谁要再叫“治分”我就不理他,这是刘少奇的流毒。咱现在是为革命种田,谁还为
“治分”。以后,“立新”的名字慢慢叫开了。
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普照下,千百年来遗留在农民头脑里的旧思想、旧意识正在退位,一代新人正在成长。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