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我们是怎样预测塌方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17
第2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预测塌方的
铁道兵某部四营负责开挖的隧道,石质破碎,随着导坑的不断延伸,石质风化越来越严重,地下水越来越多,整个导坑终日象下大雨似的。破碎风化石被水一渗,稍一动,就哗哗地往下塌。大家都为防止塌方、确保施工安全而操心。
夜深了,技术员龚志明不顾一天的疲劳,在灯光下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他想,地形是复杂的,实践出真知,只要到塌方地区去实践,摸清塌方的规律,就一定可以战胜塌方。于是,他就经常到塌方地区去观察塌方前后的种种现象。一天,隧道发生大塌方,几千方的石头、泥沙铺天盖地往下塌,顷刻间塌成了一个很大的石洞。这时,龚志明和营里的领导同志,立即来到险区察看。落下的小石块虽然不断打在他们的安全帽上,但他们全然不顾,继续向前察看。为了进一步弄清情况,他们还打着手电,沿着支撑木爬到石洞的顶部去观看。这样经过多次的调查、分析,发现每次塌方前,都出现地下水突然增大、石质裂纹加宽等现象。掌握了这个规律,每当地下水增大或石质裂纹加宽时,龚志明就让同志们及时撤离险区,保证了施工的安全。
有段时间,洞内出现一种风化片麻岩,因塌方预兆不明显,常常给施工部队造成威胁。龚志明和战士们一起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质变与量变的教导,认识到,无论什么事物都是在运动着的,没有量变不可能有质变。风化片麻岩塌方预兆不明显,是由于我们肉眼不能直接观测出它的变化。事实上,风化片麻岩早已在慢慢向下运动,到了一定的时候,它才塌方。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把风化片麻岩下塌的现象直接测量出来呢?经过多次反复实践,龚志明和战士们想出了一个叫做
“虚顶”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办法就是在导坑顶部的下面立两根木柱,上面用一块木板联起来,和导坑顶部保持一定空隙,这样,木柱能推动时,说明岩石没有向下运动;推不动时,说明木柱已经承受压力,马上要塌方了。他们就用这个办法预测塌方,巧妙地通过风化片麻岩层。
一年多来,在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指引下,龚志明和全营同志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战胜了塌方,保证了施工安全。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