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门巴人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18
第4版()
专栏:

门巴人之歌
地处雅鲁藏布江畔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地东乡,是门巴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解放前,门巴族人民常年生活在不见天日的深山老林里,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解放后,他们经过民主改革,埋葬了腐朽、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一九六九年春天,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喜讯传到了地东乡。广大翻身农奴在乡长东升的带领下,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决心迅速改变这里的面貌。大家说:大寨贫下中农能开山造田,我们也能跨过雅鲁藏布江,到对岸去向荒山要粮。于是,一场架藤索、过大江的战斗打响了。乡亲们纷纷背着新砍下的粗藤来到江边,拧藤索,绑木筏,忙得热火朝天。东升和其他乡干部也战斗在第一线。他鼓励乡亲们说:“一根藤子不能挑百斤,几根藤子拧成一股绳就能挑千斤。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是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经过艰苦奋战,门巴族人民终于战胜了急流险阻,把粗大的藤索横架在大江上。第二天,他们就溜过藤索,去开发对岸的荒山。这一年,由于扩大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倍增,全乡共收获了四十三万多斤粮食,其中稻谷就有十二万三千多斤。门巴族人民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以后他们继续战天斗地,又开出了几百亩土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现在全乡每人每年平均能分到粮食九百余斤。
一九七一年春天,门巴族人民为了更好地抓革命、促生产,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提出搬家移居,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的建议。墨脱县革委会同意了翻身农奴的要求,决定把分散在山上的住户移居到土地宽阔、水草丰盛、交通便利的木邦地区。广大翻身农奴兴高采烈,立即投入了建设新村的战斗。当地驻军指战员也前来支援,帮助每家每户盖起粮仓,修好畜棚。一个新兴的山村很快出现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木邦。清晨,男女社员背篓挎刀,迎着朝阳,在田野里愉快地劳动。夜晚,山村灯火闪闪,书声琅琅,翻身农奴在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整个山村,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象。
门巴新村建立不久,一个好消息又传到了地东乡:党和政府给门巴族人民运来了发电机。乡长东升带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发电机抬进了山村。广大翻身农奴欢欣鼓舞。一位双目失明的老阿妈双手抚摸着机器,热泪直流。她说:“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我的心里可十分亮堂啊。”在解放军的支援下,地东乡的门巴族人民开山凿石,积极修建发电站。为了腾出更多的男劳力修建电站,乡革委会女委员爱武带领妇女们,溜索过江,担负起田间管理的任务。地东乡的门巴族人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门巴族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全乡五十七个男女青年,三十二个人加入了共青团,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乡长东升,原来一字不识。民主改革后,他一边学文化,一边学习毛泽东思想,现在已经能读书、看报、做笔记了。全乡有两个青年到首都北京见过毛主席。门巴族人民看到今日的幸福生活,尽情地唱道:
毛主席话儿记心间,
大寨红花开边疆,
社会主义道路宽又广,
幸福的日子万年长。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