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深入农村社队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贵州农业科研人员思想科研双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20
第3版()
专栏:

深入农村社队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贵州农业科研人员思想科研双丰收
据新华社贵阳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九日电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许多科研人员,深入自然条件不同地区的社、队蹲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进行科研工作,做到思想、科研双丰收。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认识到,要正确地认识贵州高原的自然特点和各个地区的差异,取得真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必须深入实际,刻苦地调查研究,同群众一起,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因此,他们纷纷下到基层蹲点。在毕节县生机公社蹲点的科研人员,首先对这里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他们看到,这个公社山高谷深,气候变化很大,农作物栽培情况复杂。这里既有全年无霜期达三百天以上的低热地带,也有全年无霜期只有一百天左右的高寒山区。在同一个大队甚至在同一个生产队内,海拔高度和农作物的分布也极不相同。科研人员根据这种自然特点,选择了高、中、低三种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从外地引进水稻、玉米、高粱、小麦、油菜、绿肥等种子,进行种植试验。其中一部分已经试验成功,获得高产。他们在方家井生产队进行了栽种双季稻的试验,早晚稻合计亩产量比原来单季稻产量增加了一倍,初步探索出了适合在这个地区栽种的双季稻品种,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双季稻提供了依据。在高寒地区的段坪生产队蹲点的科研人员,同这里的社员一起,成功地进行了塑料薄膜育秧试验,结束了这个队长期以来依靠外地供应秧苗的历史,并为这个地区水稻育秧积累了经验。在其他社、队蹲点的科研人员,经过调查研究,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特点,也都有了了解。他们根据国家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订出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一年多来,他们跟贫下中农一起,共开展了八十九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还积极协助所在社、队举办了短期科技训练班,为农村培训技术骨干三百多人,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要搞好科研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虚心向群众学习。在铜仁县下黑岩坪生产队蹲点的科研人员,这方面的体会尤为深刻。他们在这里试种双季稻,开始时,他们认为在贵州高山地区种植双季稻是一项新事物,贫下中农在这方面也没有经验,因此没有注意向贫下中农请教。在双季稻早稻育秧时,他们就自己悄悄地干起来。谁知试验田里的秧苗十分细弱,死苗现象严重。正在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县里召开了早稻育秧现场会,介绍了许多贫下中农育秧的先进经验。贫农出身的青年杨光福育秧的先进事迹,使他们思想上震动很大。他们亲眼看到杨光福的秧田里的秧苗都长得很壮,也很均匀,找不到一根死苗。这和他们自己培育的秧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为什么?原来,他们死搬书本,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为水稻在三叶期以前,是属于营养自给阶段,不需要施肥,只要在移栽之前,施一次肥就行了。他们没有考虑到,下黑岩坪生产队的稻田,是这里的贫下中农在乱石窝里改造出来的,土质瘠薄,加上高山地区气温变化大,在降温的情况下,秧苗就不能适应,造成死苗。而杨光福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三叶期以前就上了粪,使秧苗有了足够的养分,起了保温和增温的作用。因此,在降温的情况下,秧苗同样茁壮生长。这给科研人员以深刻教育。在这以后,他们都自觉地拜贫下中农为师。为了总结农民中关于早稻育秧的经验,他们爬山涉水,到了三种不同海拔高度的四十多个生产队,召开座谈会,访问了很多社员。他们把各种零散的、不系统的经验,加以归纳、整理、提高,去粗取精,总结成为比较完整的经验,向群众作了介绍和推广,对促进种植双季稻,起了指导作用。
一年多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深入社、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中,联系思想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和哲学著作,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精神面貌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