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鄂尔多斯高原的工业新城——海勃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3-29
第2版()
专栏:

鄂尔多斯高原的工业新城——海勃湾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腾格里沙漠的东部边缘,有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海勃湾。十三年前,这里还是黄沙滚滚,牧草稀疏,黄羊出入,野狼嗥叫。现在,这里完全是一幅崭新的景象。山中开发出一处处矿山;山下,建设起一座座工厂、学校、医院和商店;市区周围开垦出一片片良田。从这里蜿蜒穿过的铁路和公路,把市区和各工矿区连结起来。一列列火车,把这里生产的煤炭、水泥、机械、铅砂、生铁、石灰石、皮革、肉类等工业产品和原料,源源运往外地,支援国家建设。
海勃湾附近有一条山脉,叫桌子山,它峰峦叠嶂,绵延百里。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铁矿、铅锌矿等资源和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等产品的原料。解放以前,这里只有资本家开的一座小煤窑。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一九五八年,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一批一批的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桌子山下,开始了建设海勃湾的战斗。从此,这个荒凉的地方,象在辽阔草原上奔腾的骏马,一日千里,迅速发展成一个拥有十多万人口,四十多个厂矿企业的新兴工业城市。
海勃湾市的诞生和发展,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是广大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的成果。卡布其煤矿的发展,就是一个事例。一九五八年初春,这个人迹罕见的荒漠上,还是冰天雪地,一支三百多人的建设队伍就来到这里,挖地窖,搭帐篷,住岩洞,安下身来,开始建设。没有水喝,他们赶上毛驴车,从几十里路外的黄河边把水拉来;有时候水供应不上,就捧起地上的积雪解渴。在开始建设的当年,就建成了九对矿井,生产出三十多万吨煤炭。
位于桌子山南端、拉僧河畔的化工厂,初建时只有一名干部,三十八名工人,全部设备只有五辆手推车、一把杓子、两口锅、三只筐子。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点一滴地为国家创造财富。一九六四年,在毛主席关于“工业学大庆”的号召鼓舞下,职工们奋发图强,自己动手,先后制成了二十四个澄清桶、二十二口蒸发锅,改革了苛化、澄清两道工序的全部设备,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提高。进入伟大的七十年代以来,这座化工厂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国家的支援和大连化工厂、锦西化工厂、天津碱厂等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又建设起一座年产烧碱一万吨的机械化生产车间,用天然碱作原料,大量生产烧碱。一九七一年不但烧碱产量比建厂初期大幅度增长,而且由原来只生产单一产品发展到同时生产苏打、芒硝等产品。
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海勃湾市工业战线技术革新如烂漫的山花,处处开放,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从一九七○年以来,仅据煤炭、水泥、化工、机械等系统的统计,已实现比较大的技术革新项目四百多项。一九七一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二,等于文化大革命以前一九六五年的二倍以上。
海勃湾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得到了国家和兄弟单位的热情关怀和支援。十几年来,上级先后从全国各地调来大批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调拨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仅据煤炭、钢铁等五个系统的不完全统计,从一九七○年到现在,国家先后调拨来一千二百多台(件)大型设备,有力地支援了海勃湾工业建设的发展。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海勃湾市的财贸、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市区和各工矿区先后办起了上百所中学、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学龄儿童全部入了学。医院和医疗站遍及全市,专业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互相配合,在全市组成了防治疾病、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医疗网。商业网点合理分布,方便群众,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全市还创办了两个国营农场,有十几个厂矿建立了农副业生产基地。每当夏秋两季,汽车、马车把当地生产的瓜果蔬菜,运往市内各居民区。一九七一年全市的蔬菜基本上达到了自给。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