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积极兴办地方工业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4-13
第2版()
专栏: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积极兴办地方工业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据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二年四月十日电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带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地兴办地方工业,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解放前连犁铧这类简单的生产工具都靠外地供应的西双版纳,现在已经建成机械、电力、化肥、制茶、榨糖、造纸、榨油、煮盐、制药、陶瓷、采煤等三十七个县以上的国营厂矿企业。所有公社和一部分生产大队,也兴办了农具修造、铁工、木工、缝纫、藤竹编制、砖瓦营造等小型企业。
这个州工业建设的发展,迅速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许多用上电的生产队,已经使用碾米机碾米。光是景洪县景洪公社所属生产队使用碾米机碾米后,一年就可以节约出四十万个劳动日投入其他农业生产活动。传统的打谷脱粒的工具——“两根棍子,两把扇子、一领席子”,也被本地自产的打谷机和铁皮风车所代替,成倍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西双版纳地广人稀,平均每个劳动力要耕种六、七亩田地。因此,劳力紧张,耕作十分粗放。用机械和半机械代替笨重的体力劳动,是这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大变革。
解放前,这里的工业用品全靠外地供应,一根针换一只鸡,一斤盐巴换四斤茶叶。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流。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各县社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陋就简地办起了一批小型工业,为改变西双版纳落后的经济面貌打下了基础。但是,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刚刚办起的一些工业大部分又被砍掉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各族人民和广大工人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重新掀起了发展地方工业的热潮。
他们根据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第一步组织县属农机厂生产当地需要的小农具,然后把这类产品下放到有条件的社队工厂生产。县属农机厂再因地制宜地制造当地需要的农业机械。现在有些工厂已经成批生产水轮泵、水轮机、电动机、打谷机、碾米机、栽秧机等农业机械,并且做到包修保用。第二步,在建立骨干电力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动群众,利用当地的水力资源,兴办小型发电站。目前,一个有三千瓩装机容量的发电站已在景洪县建成投产;全州社队已经办了一百零五座小到二点八瓩、大到四十八瓩的小型发电站。广大边疆村寨有了电灯照明,能够收听广播,并且使一些小型机械有了动力。第三步是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发展工业。西双版纳是有名的“普洱茶”主要产地。解放前用铁锅炒青,靠双手揉茶,大量鲜叶因不能及时加工白白丢弃或老在树上。现在这里除有一座现代化茶厂外,并在南糯山、攸乐山、勐宋山、苏湖山等茶叶集中产地,建立了分厂或茶叶初制所,用新设备、新技术制茶。茶厂派出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帮助各族茶农恢复、改建旧茶园,定植新茶园。现在全州茶园面积已达十三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二万六千担,比解放初期增长九点四倍。由于现代化糖厂和纸厂的建立,使这里盛产的甘蔗和漫山遍野的竹林,都得到利用。两个现代化糖厂日处理甘蔗四百吨,比土法榨糖增产一倍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