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实行科学种田 夺取粮食高产 杨厝大队积极选育良种,坚持对种子进行提纯复壮,促进生产不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4-19
第1版()
专栏:

实行科学种田 夺取粮食高产
杨厝大队积极选育良种,坚持对种子进行提纯复壮,促进生产不断发展
新华社福州电 福建省闽侯县杨厝大队党支部积极选育水稻良种,坚持对种子进行提纯复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大队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一年的七年时间里,水稻平均亩产超过二千斤。去年,这个大队的早稻平均亩产一千二百二十斤,晚稻平均亩产九百二十四斤,春小麦平均亩产五百六十六斤,全年粮食平均亩产达二千二百六十四斤(有的地是一年三熟,有的地是一年两熟)。七年中,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三十万斤以上,还为国家提供了良种七百多万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种子革命创高产
杨厝大队地处闽江下游南岸。全大队共有三百零三户,一千七百十三人,有稻田六百五十八亩,平均每人不到四分。解放前,这里的全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七百斤左右。解放后,当地群众在合作化运动中组织起来后,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从外地引种了“南特号”、“陆财号”等水稻高秆良种,并把间作改为连作,实行科学种田,使粮食亩产量提高到一千斤左右。但在这以后,产量再上不去了。多下了肥料,稻秆又倒伏。为了继续夺高产,大队党支部领导人和贫下中农、科技人员组成科学实验小组,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要防止倒伏,必须更新种子。于是他们积极选种和引进其他良种。一九六二年,全大队十个生产队都小面积引种了“矮脚南特”。但是,除了第三生产队每亩比高秆品种增产一百八十多斤外,其他生产队都没有增产,有少数队还减产百把斤。这时,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散布流言蜚语,企图破坏大队的科学种田活动。党支部及时引导大家用毛主席的两点论的观点分析了“矮脚南特”的特点,认识到这一良种具有抗倒伏、高产的优点,在当地引种大有前途;同时,它又需要大量肥料和适宜密植,这就要采用相应的新的栽培方法。大队党支部还发动群众批驳了阶级敌人散布的种种谬论,大大提高了大家为革命创高产的信心和决心。第二年,全大队扩种“矮脚南特”三百二十八亩,获得显著增产。一九六四年全面推广这个良种,早稻平均亩产九百二十七斤,一季产量相当于高秆品种的全年产量。
杨厝大队历来是晚稻产量高于早稻,这次倒过来了。晚稻种的“杨厝青”高秆品种,还是老产量。大队社员群众和干部从早稻品种改革中得到启发:晚稻要高产也得改种矮秆品种。于是,他们把十八个早稻矮秆良种作为晚稻种子,进行试验,发现“珍珠矮”这一早稻品种,比较适应晚季由热到冷的气候,穗大、粒多、结实好,比“杨厝青”显著增产。一九六五年,他们在晚季播种中,全面推广了“珍珠矮”品种,结果实现了双季水稻矮秆良种化。这一年,全大队的粮食亩产量由一九六四年的一千六百五十九斤提高到二千零五十一斤,第一次突破了二千斤大关。
坚持提纯复壮防止种性退化
杨厝大队种植“矮脚南特”、“珍珠矮”一两年后,发现稻子抽穗不那么整齐,使成熟期不一致,有的穗头也变小了。他们认识到,这是有些良种退化了。要防止良种退化,就要年年精选,不断提高种性。从此,他们在大队里划出二十多亩地作为良种试验场,生产队划出六、七亩地作为种子田,广泛开展培育良种的科学实验活动,坚持季季选育,年年复壮。他们的做法是:穗选与株选相结合,自选自育与异地换种相结合,大面积相对稳定良种与小面积试验、培育新品种相结合。这就是:每逢水稻成熟时,在种子田选择穗大、粒饱、无病虫害、成熟一致、具有原品种优良性状的稻穗,单晒,单存,作为第二年种子田的种子,其余的经过去劣去杂作为大田用种。在选种中注意选性状优异的单株,集中到大队良种场种植。为了复壮“珍珠矮”,他们还向兄弟地区引进少量当年收成的这个品种,进行繁殖,从中穗选出供第二年种子田用的种子,然后再推广到大田,避免“珍珠矮”因在本地连续种三年以上而退化。在大面积推广“矮脚南特”和“珍珠矮”良种的同时,他们每年仍引进大量新品种进行试验比较,以便在优中选优,加以更新、推广。
一九七一年早、晚稻收成时,这个大队的科学实验小组对各种类型的稻子进行了调查。早稻“矮脚南特”平均每亩三十四万八千穗,每穗六十九粒,结实率百分之九十点二,千粒重二十六点七克;晚季“珍珠矮”平均每亩三十一万二千穗,每穗平均七十二粒,结实率百分之八十七点六,千粒重二十四点二克。这些数据说明,由于他们采取了上述措施,“矮脚南特”、“珍珠矮”虽然种植多年,仍然没有退化,某些良种性状还有所提高。这使他们体会到,季季穗选,年年复壮,不要年年换种,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保持良种的相对稳定性,还有利于摸清良种的脾气,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反复实践,精益求精
杨厝大队党支部从实践中认识到,毛主席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八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良种还需用良法种植才能高产。他们一九六二年初种“矮脚南特”时,亩产不过八百斤。经过反复实践,摸透这个品种的脾气,对技术精益求精,同样是种在杨厝大队田里,亩产量却逐步提高到一千斤,从一九七○年起,亩产突破一千二百斤。
他们发现,“矮脚南特”等品种根群发达,吃肥量大,凡是施用河泥作基肥的稻田,稻苗就生长稳壮,成穗多,穗头大,瘪谷少。因此,他们历来都在稻田里施入大量河泥,每年冬季每亩施河泥一千二百担以上,夏季施上几百担,使土层一年增厚半寸。河泥含有机质多,肥劲长,能够源源不断地向作物供应养分,稻子越长越清秀,直到收成时还是青枝活秆。年年有河泥活土层,实际上是起了没有异地换种的异地换种作用,对提高种性极为有利。从实践中,他们还悟出一个道理:要达到高产,不仅用肥要多,更主要的是要“巧”。他们现在采用的“攻头、保尾、控中间”的施肥法,就是从长期深入田间观察、试验中,根据水稻在分蘖、造穗、抽穗结实三个生长阶段,对肥料的不同需要而摸索出来的。
过去,他们对浇水的认识也有片面性,只看到水稻生长需水的一面,没有看到灌水多有害的一面,在推广矮秆品种以后,他们还一度保持深水灌溉的老习惯。结果,削弱分蘖,加剧病害,引起败根死秆。有一次,几个生产队长和大队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在细心观察水稻生长全过程中,发现几块地势较高的稻田,有几回脱水晒干,稻子反而茎秆粗壮,病害、瘪谷少。他们在各生产队进行了适当搁田(让稻田暂时脱水晒一晒)的对比试验,结果都证明搁田能增产。一九六五年,这个大队第六生产队对一丘“珍珠矮”晚稻实行搁田,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五十斤,比相邻没有搁田的稻田多收二百多斤。一九六五年以后,他们就总结和全面推广了“前浅、中搁、后干湿”的科学管水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